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
低俗语言的网络传播度之大,恐怕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连一些输入法都可自动“联想”出来。这也从侧面表明,网络低俗语言的传播并不仅仅是网民的事情,一些网络把关者和网站建设者也在自觉不自觉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既要正视低俗语言产生和蔓延的原因,又要理性处置、引导,不能因噎废食,谈低俗语言而色变,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蛮横和霸道心态同样是要不得的。
语言低俗的背后是我国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偏向于感性,容易轻信表面信息,想当然地对事情下对错的判断,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容易被群体情绪所影响,导致网络文化的游戏性和娱乐性特征,与其伴随的语言不仅夸张,而且情绪化和低俗化随意可见。
进一步说,网络语言低俗是当下时代文化趣味粗俗和浅薄的直接反映。不只网民,连一些作家的兴奋点都集中于表达生理快感,文化趣味低级,还不以为然,与艺术趣味相距甚远。这或许是创作的需要,但能不对读者产生影响吗?在低趣味的文化环境中,网友难免乐于效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审美价值的偏离和社会价值观的异化,让粗鄙成为时尚,庸俗成为流行,语言、文化的格调品位下滑跌落。网络语言的粗鄙化、庸俗化与暴力化正是时下文化品位在网络社会的折射。
网络低俗语言不只表现为语言的低俗和低级,更在于其积聚了相当的暴力行为。在一定意义上,网络语言暴力比语言低俗更值得关注。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主要体现为污言秽语和谩骂攻击、人肉搜索和道德审判,当然,也可以说是礼仪原则和伦理原则缺位。社会学家弗洛姆说,个人为了逃避某些责任获得完全的安全,便会隐身匿名加入某一组织或者群体,这样更容易表现出放纵的姿态。如果这种隐匿和放纵是打着正义的旗号,那么个人或群体会因为这种虚拟的正义感无限放大和鼓励自己的行为,导致群体开始跟随他的行为,进而演发成群体暴力。这用来解释网络暴力语言比较合适,因为在广场式的狂欢中,真实身份被隐匿,语言暴力再强烈也可能不被发现,施暴者没有后顾之忧,相反,大显神威,为所欲为。
语言的变化反映着社会风貌与审美的变迁,这是常识。语言的更新发展是不可改变的,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肯定会加入到传统语言的河流里来。对于网络语言的创制、运用与变异流行,不能彻底格式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可能越来越被公众和社会所接受。因此,一方面要认识到“×丝”“×格”之类网络语言可能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是公众某种情绪的体现,另一方面要理性对待网络语言,不能无端限制网络语言的发展。堵与疏结合,方是上策。
对于脏话、粗话等网络语言要正视,但要站在语言发展规律的立场上理性审视,因为脏话一直与我们的相伴随,不是想消灭就能消灭的,既适用于现实社会也适用于网络社会。但是,要禁止那些网络语言暴力,因为这是低级的语言快感,有可能让人们丧失起码的道德感和正义心,导致整个社会陷入暴力的恶性循环,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伤害。
网络言语暴力议论文
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那么你有了解过议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网络言语暴力议论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网络言语暴力议论文1
记得在大一上传播学课的时候,老师说,其实在中国实质上是没有真正的言论自由的,如果一定要算,只有网络还有那么一点自由可言。
我想作为一位新闻人,没有比失去言论自由更可悲的了,但偏偏我们面临的境况就是这样。所以说网络给我们所带来的关乎言论自由的希望确实让人很振奋。在面对“网络暴力”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的意见是,不能给诸如“人肉搜索”定义为网络暴力行为,因为一旦如此,今后网络的自由发展堪忧。网络现在让人欣喜的、比传统媒体要发挥得更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就会被削弱。“网络暴力”这个词一旦被指认,以后网络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我想对于网络暴力这个问题,不能太意气用事,不能以捍卫言论自由为由而去抵触一切批评。首先我们对网络暴力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分清楚网络暴力和舆论监督之间的界限,不要把网络暴力当成一种网络监督。
什么是网络暴力呢?律师陈际红的说法可值参考:第一,这种行为是发生在网络世界,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第二,发生了滥用和过度使用网络的行为。第三,一般这属于一种群体性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从性。同时,给受害人带来了现实生活中的伤害,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为作对比,我们再参考一下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说法:网络舆论监督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主观上具有这样一个良好出发点,而不是恶意的侮辱、诽谤和损害别人的声誉。网络舆论监督应该出发点对一些非法不好的行为、违反道德的行为提供一种公示和评价的渠道。二、舆论监督所发布的情况应当是基本属实的。而不应当去捏造一些虚构的事实。三、舆论监督与网络暴力应该具有一定的界限,不能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关于“网络暴力”这种现象,当一个人即使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但是他处在一个他感觉完全没有监督力量的时候,有时候会对自我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这是一个心理学现象。在网络这个空间进行交流的时候,很容易发生超越日常的人们交往的底线,而出现一些道德方面的问题。何况在中国,由于文革时间完全破坏了道德,使得我们至少有两代人缺少基本的道德素养,一旦处在一个没有管束的环境中,恐怕自律行为就非常弱,网络暴力现象就会出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上网的人员本身的素养不太高。因为根据相关调查统计,上网年轻人的数量占比较高的比重,他们在道德修养方面,恐怕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道德修养方面还缺乏一些必要的交往道德,还有一点是他们的知识水平也相对比较弱,遇到一些问题往往情绪化。由于以上多种原因,造成了中国网络暴力现象比法治国家的要多一点。
网络暴力似乎是对个别当事人,但是,观众是谁呢?观众是整个社会的人。这些人实际上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们在看哈哈。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会失去道德感,失去对人的爱心,而且往往把别人的痛苦建立在自己的快乐上,这是网络暴力对社会的一个根本的危害,而这个危害可能很多人意识不到,因为这个事情没有摊在他头上,一旦摊他头上,恐怕就会深刻认识到这个暴力对社会的危害。
网络的形成确实给大部分网民带来了一个可以说话、交流的机会,很多牢骚可以通过网上和匿名的网友之间进行倾诉。但是,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用骂人的话来发泄,因为你的话别人能够看到,不是你一个人在房子里面自己对自己说话,任何传播一旦影响到别人的时候,就有一个基本的传播道德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网络给了每个人表露心声的机会,但是,表露心声本身要有所克制,因为你的自由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现在反对网络暴力,并不是不让你在网上说话,而只是要求你在网上说的话文明一点,不要侵犯别人的权利,这个绝不是要逼你走上绝路,而是使我们每个人能够畅所欲言的说话,而且还学会文明的说话。
网络言语暴力议论文2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既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却也埋下了隐患地雷。一高中女生因不堪忍受服装店店主截取监控录像发布上网对她进行人肉搜索以及身边同学对她的指指点点,最终走向了自杀的道路。这不正是滥用网络造成的悲剧吗?而这真正的`凶手其实是操作网络的人性冷漠的网民。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网民在使用网络。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网民的数量之多和网民素质的高低参差不齐,是恶性网络环境出现和形成的重要原因。正如高中女生琪琪一事,店主把监控视频往网络上一摆,数以万计的点击率让琪琪处于舆论的中心,对其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伤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店主追逐利益,罔顾法律并发布侵犯他人隐私的信息,以及辨识能力差的网民而已附和,使得悲剧最终酿成。
网络是否就意味着一切好处一无坏处呢?网络是由人搭建的交流平台,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台供人类操作的机器,它毫无感情。但是,如果我们合理使用网络,遵守国家法律文明上网,那么这台机器就是富含人情味儿的;倘若我们肆意在网上发表恶言恶语,传播谣言,那么网络就是在助纣为虐,让世界变成邪恶世界,传播负能量,造成人性冷漠。
过去几年,经常出现在我们电脑屏幕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犀利哥走红”的恶意的娱乐大众的信息越来越多,揭露他人私人信息越来越彻底。而如今,曽上过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节目的女孩李耐阅近期也被人拉出来在网络上“扒皮”。只因为她没有“变形”成功,反而越变越坏。网民就对其大肆恶语相对。这是网民为了发泄自身情绪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恶意攻击,对李耐阅的私生活的不尊重,最终在网民的炮轰之下,李耐阅无奈地在微博上作出郑重声明:与养父母断绝关系。这样的结果难道就是网民们想要的吗?没有人站出来劝说她,而是一字一句地攻击这个17岁的女孩,这就是网络暴力,以恶制恶。
网络确实是需要人性的温暖,而且只有每个网民都合理上网,心存善念,网络才会成为人们温暖的交流平台,才能推动社会的正能量的传播。例如湖南一网民朱某利用网络平台呼吁人们参加社会义工活动,关爱空巢老人;浙江一对夫妇的儿子遗失助听器,人们在网络上自发进行帮助,全城寻耳,最后“耳蜗”失而复得;福建一对夫妇在工作中遗失血汗钱六千,是网络的力量让他们找回血汗钱。
所以我呼吁大家合理上网,切勿滥用网络,您的一份温暖会在网络大平台传遍,让网络成为温暖平台。
网络言语暴力议论文3
正值花样年华,却选择从桥上一跃而下结束生命。高中女生琪琪该是以如何绝望心死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啊!我想是因为店家仅凭怀疑就不计后果求人肉搜索推了你一把;我想是因为网友仅凭一面之辞实施网络暴力推了你一把;我想是因为同学仅凭网络信息妄加评论推了你一把,而你对生命不负责的态度最终将你推至冰冷的河水中。
事件尘埃落定,我们该痛定思痛,该如何伸手拉住“贾君鹏事件”。当初一句“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红遍大江南北。网民们纷纷对“贾君鹏”进行人肉搜索,并将其个人信息在网上公布。原本贾君鹏只是一个小白领,只想过平常人的生活,可个人信息在网上曝光后,无论何时他都会遭到记者的围追堵截,这给他生活上和精神上都造成了极大压力,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
所以,网络暴力只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社会上总会出现第二个琪琪,第二个贾君鹏,更多的人会因遭受网络暴力而痛苦。只有自觉抵制网络暴力,还网络一个安全、纯洁的环境,才能使人民群众过得更加舒心。这不仅是对政府说的,更是对我们自己说的。
网络言语暴力议论文4
当今21世纪已然成为互联网时代,家家户户也许都有了电脑电视,赶时髦的学生也许衣兜里都装着一部手机。移动公司的盈利已然呈上涨趋势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电子设备与网络固然对学习有益,能足不出户便广阔扩大知识面,能足不出户便了解今日新闻;能足不出户便交到五湖四海的好友……然而,网络并不像人们所赞颂的那般无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网络暴力。
相信在看文的各位都安装或知道一个社交软件——QQ。QQ和微信已然成为全国最知名的社交软件,通过私信和群聊织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甚至全球的社交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加入某群并热情地与陌生人聊天,却被群员辱骂甚至因为一句别人不爱听的话就被移出此群,这便是网络暴力。
而在网络暴力的圈子里,包含了各个黑界家族。其中出名的家族有:血樱、情战、蓝贝等。所谓黑界家族,便是通过前期训练打字时速达到后期能快速打出脏话并发送的言语攻击团体。而黑界家族的族员,也被“尊称”为“扣字大佬”。一旦招惹到黑界族员,就会被他们私信辱骂或讨论组轰炸。
网络暴力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犯罪趋势。正常人在被辱骂后第一想法是去反击,然而反击的结果不过是一时的快感,但如此继续进行,就会导致与黑界家族族员融为一体,也会有不可触碰、不可招惹、唯我独尊的狭隘想法。然而在现实中如果拌嘴失利,便会进行暴力行为,肉搏或用管制刀具导致犯罪。
心理阴影。温润且懦弱的人在被辱骂后,第一想法是在自己身上找错误。如此下去,轻则变成一个内向且好欺负的沙袋,重则拥有大片心理阴影且患上抑郁症导致死亡。
网络暴力已然成为社会的毒草,但也不是不可克制。在你遇见他们,请果断避开;在你发现身边的人有这个意向,请帮忙制止并缓和。把哦变成嗯嗯,把呵呵变成哈哈,不要去伤害身边的每一个人。
网络言语暴力议论文5
以前杀人见血,一把锋利的剑就足以致命;但或许人们在当时永远都不会想到,在未来,轻敲键盘就可以杀人,不见血,隔着空气都可以置人于死地,但这不可想象的事情,就在如今真实的发生了,它就叫网络暴力。
谁也没有料想到,电子世界可以杀人,也是谁也没想到,从前的刀杀人,到笔杀人,如今演变成了远隔万里就可以杀人,或许我们想要杀人,只差一个屏幕罢了。如今的网络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了网上不用承担说话后果的快感,于是他们一个劲的血口喷人,在网上看戏,好像别人的苦痛建立的就是他们的快乐,实在是可恨。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经历,无法知道网络暴力的威力,但出了名的明星是我们可以了解的,是我们可以去看见他们的生活的,于是我们也就这样看着他们被网络暴力,然后离开了人世。从乔任梁,到杨又颖,再到陈开心,甚至于网络暴力跨国形成,他们就这样,忍受不了网络上的言语,悲愤死去,他们不是第一个,但却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实在是让我们惊叹人言可畏。
甚至于在网络,人们对于他们的死见怪不怪,认为这是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不行,这实在是血口喷人,没有经历过网络暴力的人永远都不会知道网络暴力到底有多可怕,网上的言语直击心灵的深处,将我们最后的一层保护网也给击破,就这样,我们忍受不了世间的流言蜚语和谩骂,带着悲伤,怀着恨意离开了人世。
我们希望的是在虚拟世界可以共同感受温暖,而不是互相攻击。如今,敲敲键盘就可以杀人,实在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你怀揣恶意的看世界,却不要把你的恶意带给别人,世界对我们不公平的唯一办法是改变自己,而不是去期望世界改变。
对于网络暴力,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了压力,有太多太多的人因为网上的言语而对人生失去了期待;只希望网络暴力能停止,还我们一个温暖和谐的世界。
网络言语暴力议论文6
其实青少年网络成瘾早在人群中扩大它的危害性,甚至父母劝说儿女,青少年不但不听,还产生叛逆心理、消极态度。这是一个对我们的未来和国家构成很大的危害。
这篇文章讲述的就是:我们青少年人群中有不少人网络成瘾,这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很头疼。凡是网络成瘾的学生都会学习下降或者精神恍惚。原因是不少学生要不是整天玩电脑耽误了学习,就是对自己的目的产生了怀疑,于是成绩就下滑。
网络成瘾更重要的危害是:
1、将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并用消极的态度去对待这青春的生活,这就是是角色的混乱。
2、我们平时在网络世界中是无拘无束,放纵自己的,而且有些思想不正当的青少年会比较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络中放纵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道德感的弱化。
3、青少年人都长期沉迷于网络中时,会对身边的事缺少兴趣,和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产生闭锁心理,这就是人格的异化。
4、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一些人因为迷恋网络而无心学习,学习成绩不好,产生失望心理,对学习有很强的挫折感,这就是学习的挫折。
5、对于正在发育成长时期的我们更是危害不言而喻,有的人因为经常沉迷网络而没有进行适当的运动,身体抵抗力差,更严重导致猝死,这就是对健康的损害。
从这些惨痛教训的例子里,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要坚决地对网络说“不”或者在没网络成瘾时,要适当地去上网并且要是合法的遵守青少年网络规则,让我们的身心不受到网络的危害。
在这里我要呼吁广大青少年们不要网络成瘾!
为什么会有网络语言暴力
言论自由作为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保护。得益于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渐便利、快捷,公民言论自由的形式不再单一,并由现实层面转到了虚拟空间。网络的广泛使用,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在参与政府决策、推进政治民主、监督权力运行、关切社会热点等方面均体现出了独特价值。然则,“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影响了这一权利的充分实现及行使。我们受惠于互联网时代的种种,却不得不反思“网络语言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似是而非的谣言和刻薄庸俗的人身攻击,不断侵犯着人们的基本权利,不断冲击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任何权利的行使,必须有一定的界限,形成法律规制下的后网络舆论自由时代,有助于网络环境的净化及形成网络言论自由的新局面。
问题之揭示:网络语言暴力释义
从“世上最毒后妈”事件、“郎咸平”事件再到“林妙可”事件,“网络语言暴力”渐入人们视野,并成为网络时代异常耀眼的词汇之一。对于暴力的理解,窃以为狭义的暴力,仅指代采取致他人身体、财产受到伤害的攻击性行为。广义上“暴力”一词的使用范围已扩展至心理、思想和语言领域,指代一种非物质性伤害的攻击性行为。语言环境中的暴力,突出表现为使用霸权言语剥夺他人参与平等交流的机会,意图使他人接受其言论思想,扼杀他人的话语权。而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互联网络上,以话语霸权的形式,采取诋毁、蔑视、谩骂、侮辱等手段,侵犯和损害他人人格尊严、精神和心理的行为现象。
经过多年积淀和网民生活习性延续而形成的网络语言暴力,形态完备,自成系统。其主要形式表现为以下四类:文化大革命特征的词语、羞辱谩骂性言辞、谣言、人肉搜索。网络语言暴力简陋、粗俗,使语言丧失了美感的魅力,然而,它却有极强的再生能力,要彻底根除尚属不易。可预见的是,伴随社会发展,网络语言暴力存在不断升级、不断创生的可能,将来其还有更多的表现形式。
追问: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
社会层面。互联网极大拓展了人类交流的公共领域,在网络上网民释放自己积压的社会意识、个人情绪。网络群体通过“网络语言暴力”的非理性运用能够获得超越现实的无比力量感和优越感,是其产生的重要因素。具体到网络语言暴力场域,部分人出于保持群体一致的心理动机参与其中,运用暴烈性语言,畸形化语言,进行摧毁性的声讨、控诉、揭露、抹黑,把关注对象“置于死地”,“暴力”局面的出现未必是网友真实想法的反映,盲从、缺乏正确判断力是其鲜明特征。
纵观网络语言暴力的形成,还有其深厚的历史现实原因。文化大革命虽已远去,但网络语言暴力折射的文革思维并非无迹可寻,如:强调极端处事,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做事对立,不求同一;只讲斗争,不求妥协;以势压人,不讲事实、明道理,大搞人身攻击。①如今,一方面,长期以来网络思想言论底线模糊。另一方面,人们“习以为常”、“不以为意”的态度也加剧了对粗鄙言语的默许和纵容。
个体层面。我国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利益格局的重组,造成了大众的焦虑和浮躁,部分人通过网络语言暴力,一方面,表达其“仇富”、“仇官”心理,另一方面,表达其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到不公正待遇的情绪,使得网络变成宣泄工具。
自主、开放、张扬个性反叛传统的网民常以出格的言词获取自我认同及实现,并将标新立异的观念,逾越底线的言辞作为炫耀资本。部分网民受自身判断力及群体思维影响,缺乏对网络信息理性的研判力,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各类繁综复杂问题。
需引起注意的是,一些网络群体为了实现其欲望的需要—如公安机关新近查出的“21世纪网”特大新闻敲诈案,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多的社会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抛开一切道德约束,甚至不惜以身试法,以公平、正义为幌子,要挟受害对象,刺激社会的注意力,继而获取最大的市场效应。
网络传播层面。网络世界虚拟、自由,在法律规制不严的情况下,传统的监督和审查方式不在场。网民采用匿名方式游走于网络世界,“看不见”的陌生人社会使得网民无所顾忌地交流,促使人们在不需为自己言论负责的网上施以网络语言暴力,导致自我约束力和道德责任感急剧弱化,说一些出格的话,人性弱点暴露无遗。基于技术和人员的原因,网络监管尚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审查、筛选、屏弊,监管把关不严,亦导致了不良信息的传播。
反思: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危害性
网络给公众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却威胁到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其一旦越过道德和法律的界限,足以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带来一系列现实问题,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导致失序格局的出现。就以往研究而言,学界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危害解读大多从侵犯人身权、名誉权、隐私权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及批判。应当说,学界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社会危害性的法理分析精准到位,对其综合治理有一定的学术贡献,但问题是千篇一律的经验式分析固化了从不同维度看现象、识本质思维的突破。本文另辟蹊径,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探究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危害性,力求多一种路径,扩充对其的认识。
网络语言暴力产生了无数的网络语言暴民。近20年互联网的兴盛,恰逢中国社会经济的变革转型期,意识领域的强烈碰撞、心态的不平衡、恣意情绪的宣泄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网络语言暴力主体。部分网民使用大量夸张、刺激、怪癖的语言,意在哗众取宠或纯粹性的宣泄。网络语言暴力主体又以为数不少的微博大V,如“秦火火”、“立二拆四”、“薛蛮子”为典型代表。这些暴众高扛“和平”、“理性”、“仁义关爱”的大旗,批社会热点,爆料“生猛”消息,发布或扬言发布负面帖文,揭露对方隐私,无中生有编造故事,恶意造谣抹黑中伤,使用渲染、煽动语词,他们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策略,召集网民围观,挑动民众的不满情绪。这套策略背后是实现“谁不服我,我整谁”的野心与“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机心。
网络语言暴力造成病态的认知方式与心理结构。网络语言暴力相较于物质性摧残,则是非物质性摧残与心理践踏。拉康说:“无意识像语言那样构成。”②他认为在心理和人格层面是话在讲人,而非人在讲话。可见语言对人尤其青少年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塑造功能。美国科学家曾有一项研究,发现国民生产总值和报刊杂志上的正能量语言含量呈正相关。语言强大的暗示功能由此可见,如果说消极的话语方式会给人带来消极的情绪和消极的行为方式,那么网络暴力变态的话语方式将是对人正义和平等内心秩序的摧毁,对真善美等信仰的破坏,催生出“暴虐为快”的病态心理,乃至形成嗜好网络语言暴力与借助网络语言暴力投机的病狂。
网络语言暴力污染与破坏社会人文生态环境。认清网络语言暴力对人文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十分必要。当下,人类已经十分警惕并着手处理自身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污染,但对人文生态环境的污染却缺乏系统性的管控。在治理人文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应采取如自然环境一般先破坏后治理之路,对于网络舆论这一新事物,从一开始就要抓其规范发展之路。至今,国家虽颁布了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强力手段处理了不少网络暴民,维护了网络舆论环境,但综合性预防工作的开展还显滞后。
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质是“暴力”的为所欲为,是语言恐怖造成的社会从众心理,导致是非不分的仇恨与敌意,破坏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礼仪、民族精神和道德规范。笼罩在网络语言暴力之下,和谐社会不复存在,人无尊严可言。
网络言论自由新认识
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的提出,并非意味着其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的根本性割裂。虽然“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但是,它仍然有时间上的规定,它是相对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而言的。当然,一定时期内,网络言论自由时代和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将共存。
网络言论自由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革新和活力的时代,提供了人类交流的无限空间,通过发帖、跟帖、微博、脸谱等方式,推动了被压迫人性的解放。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作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较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的突出特征在于,除全面含涉网络言论自由时代的有益内容外,更多指代的是伴随法治治理技术的提升,相关网络治理的法律法规更加健全完善,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实施手段更加多元有效,网络语言暴力等非法行为得以遏制。
“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之“后”具有双关性,它体现了对待“网络言论自由”的两种不同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后”可以肯定地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东西决裂,从旧的混乱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在另一种意义上,“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被理解为“法治的理性网络言论自由时代”,它依赖于法治,是对当下网络言论自由的继续和强化,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不过是网络言论自由时代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的形成根基
基于网络言论自由越界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的考量,如何缓解乃至遏制“网络语言暴力”这一社会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快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及规制方面的立法。我国宪法虽然对言论自由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其范围明显过于狭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对于此条公民言论自由的理解,从严格意义的规范解释立场出发,言论自由仅指口头发表意见的自由。这使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和规范的范围过窄,不利于凸显言论自由的价值,更不利于对公民言论自由的全面保护。与此同时,我国宪法对于言论自由的规制略显模糊、宽泛。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在这种笼统规定下的网络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公民行使网络言论自由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为放纵的言论自由与其他权利或利益冲突时肆意的压制造成可乘之机。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逐步弥补了网络立法的空白,国家由重视网络安全转向保障言论自由及打击网络暴众,但总体上说,对于网络社会全面保护的法律法规仍有欠缺。笔者建议,网络立法应顺应科技的发展,借鉴域外有益经验,立足中国互联网现状,加大对网络的立法工作。若出现新型网络侵权类型,则以司法解释的方式予以治理,待时机成熟时提高立法的层次。
对于有序网络环境的形成,网络运行方与管理者是重要一环。二者若发现信息发布者涉嫌侵犯他人权利时,应主动删除相关信息或中止信息发布者权限并予以警告。网警对相关信息的监控应及时、准确、有效,依据法律法规对侵权或涉嫌违法行为予以规制。同时,各类互联网企业都要诚信服务、依法经营。发挥公众舆论监督作用,举报网上不良和违法信息。
第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网络作为意见表达和交流的平台,需要文明参与,允许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尊重个体见解,达成整个社会的良性互动。作为治本之策,提高网民的综合素质,加强理性思维,提倡文明上网的风尚。因此,把网络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显得尤为必要,鼓励国民礼貌用语,普及语言学相关知识,懂得语言交际的得体性和礼貌原则,禁忌语与委婉语的用法等等。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既要尊重对方,更要懂得自尊。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强化法律意识,自觉抵制有损网络文明、有悖网络道德的事件和行为,自觉践行文明健康上网。
第三,注重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鼓励行业自律。网络社会“自治”色彩浓厚,我们探究对网络社会进行规范的治理,无论是完善立法,还是提高网民素质,都必须重视发挥技术手段的作用。重视网络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只有依赖网络技术的进步,才能更好地保障言论自由和信息的安全,而只有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才能掌握好网络技术以维护网络的安全。
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推动本国网络行业的自我管理,重视行业自律。我国今后应继续加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自律,调动网络业内人士积极参与制定自律规范并以身作则,要加强中国互联网协会的自我治理能力,健全各级各类机构,健全有效评价制约机制,健全互联网举报制度。③
结语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言论自由也是如此,对于“网络语言暴力”的限制势在必行。在面对网络言论自由的一些负面效应时,选择加大立法力度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网络言论自由所蕴含的民主价值有力推动了中国民主制度的进程,在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我们选择对其治理,尤其进行法律治理时,应当深入思考手段与目的两者间的比例性,切忌“比例失调”,毕竟限制只是一个着力的手段,保护网络舆论自由才是目的。
怎样看待网络语言暴力?
面对网络暴力攻击,对于施暴者来说,仅仅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发泄,一种变相欺凌取得的快感。他们绝对不去知道或者想知道,作为被害者而言,这种无形的暴力伤害也会和现实中的暴力侵害带来同等的伤害,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上,伤痛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久久不能愈合。在面对飞来的横祸网络暴力攻击时,不要做出只能伤害自己和家人的蠢事。而是尽快搜集暴击者留下的证据,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网络上的语言暴力是低成本的,甚至是无成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做到,但是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侵犯他人隐私,公然诽谤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用谣言混淆视听……种种网络语言暴力的行为已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变成下一个受害者。面对恶语相向的文字,连明星都无法承受,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在互联网匿名的掩护下,恶意滥用的人肉搜索、似是而非的谣言和刻薄残忍的人身攻击,正不断地侵犯着人们的基本权利,不断冲击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些谣言不仅侮辱了当事人名誉和人格,损害了网络公信力,甚至成为触发某些公共事件以致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网络语言暴力简陋、粗俗,而且有极强的再生能力,要彻底根除尚属不易。可预见的是,伴随社会发展,网络语言暴力存在不断升级、不断创生的可能,将来其还有更多的表现形式。 民众的表达权和言论自由需要保障,但是无端侵犯他人隐私权,公然诽谤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用谣言混淆公众视听,这样的“噪音”当然必须努力加以控制、清除。不能再让网络语言暴力成为个人或社会的隐形杀手,社会需要一个干净文明的交流环境。网络社会跟现实社会一样,需要约束和规范。 75年前,年仅25岁的阮玲玉在悲愤中离开了人世,身后只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希望大家在评论人与事时,做到:慎思谨言,不要再让语言暴力所酿造成的悲剧再发生。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正是有所不为,人才显得优雅和高贵。
0条大神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