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
八股文的格式到底是怎样的?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扩展资料:
八股文的优点:
1、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均出自于四书五经,这些书籍在当时已经很普及了,而且价格也让大众都能接受。这样无论是京城的学子,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学子,都有统一的教材。
2、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这样对阅卷的考官来说,也能相对公平、公正的给试卷打分。只要考生的八股文在各方面都符合了规范,考官就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将其淘汰。这样也相对减少了考察舞弊的情况。
3、八股文虽然讲的内容都很空泛,但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能写好八股文的人,在写其他文章的时候往往就是信手拈来。《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对八股文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但他也肯定了八股文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股文
八股文的格式与规范
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下面是我整理的八股文的格式与规范,欢迎阅览。
八股文格式:
八股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破题--以二句散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将破题中紧要之意,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要求明快关连,不可脱节。
起讲--又叫小讲、原起,以散行浑写题意,笼罩全局。
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作用是从上文引到本题。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或八九句双行文字,开始发议论。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内容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作用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句。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结--为全文结束语,散行,不一定用对偶。不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明人大结每及时事,往往多触讳忌,清代废去,改为三、四句收束。又叫收结或落下。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八股文虽有大量排偶,却不是骈体文,不用四六句式,不求押韵,不事藻饰。通常禁用类似诗赋中的形容描写夸张华丽词语。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得官。
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八股文范文:
题目:【女与回也孰愈】
《破题》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承题》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起讲》
【若曰:女平时之善于方人也,吾尝以女为贤矣。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岂在己者转无衡量之思。明于观人者,必不昧于知己,窃愿举一人焉以相质也。】
《提比》
【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
德行之利,回也实居其首,则回必有所以为回者,而后无惭殆庶之称。
言语之美,女也亦有专长。则女必有所以为女者,而后可为从政之选。
然在回也,箪瓢陋巷之中,自守贫居之真乐,岂必与女相衡。
即在女也,束锦请行以后,编交当代之名卿,岂必与回相较。】
《中比》
【而吾乃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女之与回。
今夫天之生人也,聪明材力.虽造物不能悉泯其参差,则其必有一愈焉;理也。
令夫人之造诣也,高下浅深,虽师长不能尽窥其分量,则其不知孰愈焉;情也。
将谓回愈于女乎?而女自一贯与问之后,亦既高出于同堂。
将谓女愈于回乎?而回自三月不违以来,久已见称于吾党。】
《后比》
【将谓回不愈女,女不愈回乎?此可与论过犹不及之师,商而女之回也,固非其例。
将谓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乎?此可与论退与兼人之由,求而女与回也,又非其伦。
夫弟子之造就,函丈难欺,假令我出独见以定短长,回亦无不服也。女亦无不服也。然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也。孰高孰下,奚弗向长者而自陈。
夫尔室之修为,旁观尽悉,假令人持公论以评优劣,岂不足以知回也,岂不足以知女也。然人论之,不如女断之也。孰轻孰轩,奚弗对同人而共白。】
《结尾》
【吾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于女之与回也。女与回也孰愈?】
《浅释》:
写八股文必须学会写“对联”,这个范文里共有六幅对句构成文章主体。
一、破题:这个题目用白话解释,就是“你和颜回比比谁超过谁?”,作者审题之后,抓住两个要点,1、 “孰愈”这是题目指出的,就是比较一下谁跟好。2、“自省”这是理解了题目后得出的`意思,其实是朱熹的解说。
二、承题:进一步阐述对题目的理解。孔子作为老师怎能不知道子贡和颜渊谁超过谁,而以“孰愈”问子贡,不是很明显要他自我反省吗?
三、起讲:,进一步发挥理解题目后得出的“自省”,呼应破题。这里由作者口气转入孔子说话的口气,即所谓“代圣人立言”。
四、提比:以孔子口气,比较颜回、子贡二人的不同。用《论语》中的原话。结论是二人对照比较,不相上下。
五、中比:展开“孰愈”二字,纯客观比较。重点写一个“问”字。反复对照。面面具到。
六、后比:用启发式语气,落实到“欲其自省”上。以我为主的主观和以人为主的客观,两个方面对照说明,可见八股之特征,是一分为二的对照思维。
七、结尾一合,又归到“女与回也孰愈”上,简单明快。
怎样作八股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两股互相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难为了大多数考生。
在今天,八股文现象仍然存在。比如很多英语作文,采用固定的模板来写。甚至一些考试中,如果不采用推荐的格式和模板,阅卷老师就会对此作文打低分。还有学生毕业论文,很多理工科毕业格式都是固定的。如有些学校就要求学生写毕业论文“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背景知识,第三章理论基础,第四章实验设计,第五章实验结果,第六章结尾”。这也是八股文现象。
不过八股文,不能被全面否定。也有少数内容和文采俱佳的八股文,如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表现了重视民生的良好观点。所以有人说“唐诗宋词明八股”。
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和发展形成的。 中国文字里的对仗句式,是因语言和文字特征自然形成的。就是说写工整的句子,都应当是自然成对。而且,一切对仗,不单纯是声音、词组的对仗,而是思维逻辑的对仗。《文心雕龙·丽辞》篇说:“事对为末,意对为先。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红花”“绿叶”,就是一般的有形事物,客观存在,都看得见,很普通。如写成“绿肥”“红瘦”,便不同了。不但有意思,而且肥、瘦相反,既是意对,又是反对。当然,八股文的对仗句式,完全不同于四六骈文,诗词骚赋,而且最忌沾染词章气。八股中所谓“八股”,就是四组特殊对仗的文字,是特殊、复杂对仗思维的产物。
八股文产生的第二点历史因素,是由宋而后,直至清末废科举,读书人自启蒙识字到开笔作文,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四书、五经,学习这些,考试这些。八股文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基础,学习内容下的产物。八股文的题目全出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且文字要模拟圣贤口吻,叫做“代圣贤立言”。因而如果没有五经四书,又哪有八股文呢。
第三,八股文是因了考试的需要而产生的。当时考试,不同于现在的多种学科,中文外文数理化等等,而是只有中文写作一种,同一的题目,成千上万程度差不多的人,写一篇文章,没有一些比较机械的严格要求,都随考试者任意去写,这样必然出现大量差不多的文章,你说这篇好、我说那篇好,而说好、说坏也只凭直观,这样就很难确定取舍标准,更难排成名次。因为这不同于大量问答题,单凭记忆知识。
“八股文”便是适应这种考试要求,经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八股文”之难,如归纳为简单的几句,即“文意根于题、措事类策,谈理似论,取材如赋博、持律如诗严”数语。这几句怎么解释呢?就是文章意思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按题目模拟古人语气写。说事情好像对策,即回答问题,说道理又像写论文。引证资料要像写赋那样掌握渊博的典故,对仗平仄,又要像写律诗那样严格。在此我虽然把主要难点较通俗地解说了一遍,但一般今天读者对此历史事物已时差过远,变化太大,恐怕对“八股文”之难作,看了这些解释,仍然不得要领,无法理解,我在后面再分别作些补充说明。
一是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即要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
二是要经过由破题到完篇的长时期写作练习,有复杂的写作步骤,按步骤练习,等到会写整篇的“八股文”后,再写各种题目、经过成百篇的写作练习,再在老师及名家不断修改下,才能学会比较熟练地写出符合各种要求的八股文。
三是在一定字数、一定结构,一定句法、句数、中间四组严格对仗的、及其他种种限制之下,写出模拟古人语气的八股,而且又要有新意,在成千上万篇现成八股文之外的新文章,这才有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的希望,具备了这样的水平,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这就更难了。
古代的八股文是什么内容呢?
八股文要是写不好,就成不了秀才(相当于初中生)。 八股文章必须由破题 、承题 、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 都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像一副对联似的,合起来共八股。 字数规定一般是300字以上, 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 600字以上。
第二张卷子叫“时论”。
相当于现在时事政治,出个比较流行的政问题,用“八股文”的形式写出个人的见解。所谓个人见解,要按“四书”,“五经”中的理论来阐述。
第三张试卷是写“公文”。
就是些赋、诏、诰、章、表。就是类似于现在的上传下达的文件,演讲稿,请假条和信件一类。
你不光要文章写得好,字体也必须工整漂亮。现在社会上那些书法家,真要拉到明清科举考场上,凭他们那两刷刷狗扒拉,考官连卷子都不看,直接扔厕纸篓子里,吩咐乱棍敲出去!
考秀才不考后两卷时论和公文,但你要再想往上考,“四书”就远远不够用了,需要加读“五经”。然后考“举人”,相当于高中。再考“进士”,相当于大学毕业。
考上进士就可以入官册等待做官了。 起步一般是副县长,县法院院长一级。
然后,再由皇帝亲自任主考官,对考中进士的前几十名,在皇宫内进行“殿试”。“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所有参加“殿试”合格的称为“天子门生”,有资格成为国家大臣。吉士和庶吉士都是有可能入翰林院当差的。
起股 :又叫做提比,提起全文的势气,说人话就是要往大处写,以免后面没东西写了。现在学习科目越来越多,而且每科又是大学、研究生、博士一路学,似乎没有尽头。
八股文怎么写
这个。。真的不会。不过找了一段也就是这种格式。看了这个希望对你有帮助。真的不好懂,看看格式就好。。。。。。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明?吴县?王鏊?应科举状元之作
民国六十四年成功中学教师魏开瑜讲授
学生彭元岐笔记
原典:
论语?颜渊篇:
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原文:
(一)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
(以上破题,用两句话破全题要义。散文。)
(二)盖君之富藏於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
(以上承题,申明破题的意思,普通用三、四句散文。)
(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盖谓君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
(以上起讲,亦称原起,说明全篇的原起。)
(四)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用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於征求;民财所有,不尽於聚殓。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蓄者,无忧矣!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以上起股,亦叫提比、前比,说明百姓富足的现象。)
(五)百姓既足,君何为独贫乎?
(以上虚股,也叫中比。只有两句以转入君的方面。)
(六)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後归吾财也。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後为吾有也。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以上中股,也叫大比,要用同型偶句构成,故称为股和扇,阐发君民财富一体之意,是全篇中坚。)
(七)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是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其孰与不足乎?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以上後股,也叫後比,具体举例说明民之财物皆可为君国所用。)
(八)吁!彻法之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於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以上结束,也叫大结,说明一篇主旨。)
* * 传统如八股者,亦有其符合「科学精神」之处,我辈行文得无慎之乎?
[题目]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2、[承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3、[起讲]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未用[提股])
4、[起股]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5、(加)[出题]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6、[中股]汲于行者蹶,懦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妄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加)[过接]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7、[后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方,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8、[束股]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
「原文介绍」
本文为康熙十二年(1673)韩菼参加会试的考卷,并以此文名列第一。乾隆称赞他“雅学绩文、湛深经(文)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术楷则“。
「原文作者介绍」
韩菼,字元少,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康熙十二年(1673),会试、殿试均名列第一,授修撰。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尚书等职,康熙四十三年(1704)卒。
□王学泰
韩菼的这篇文章是清代八股文中比较规范的一篇,其题目出自《四书》原文。在科举历史上有许多题目属于怪题。
在当时也受到一些批评。但八股文的特征之一就是因难见巧,怪题难,更可以显出作者的巧思。例如考官出了个○作为题目,这只是书中的一个圈点,有的考生“破题”说“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人道本乎天道。
把没有意义的一个圈说得有意义了,非常巧妙。这也是八股的特征:“没话找话”。韩菼的这篇文章题目不怪,是孔子与其弟子颜回讨论古代士人用舍行藏两种生活选择的。
在八股文中,题目就是对此文内容的界定。全文只能就题目展开,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仿佛挖井,从井口到井底要一样粗。此题只能讨论“用舍行藏”、孔子颜回以及孔对颜说,这些问题。八股文有一定的程式和字数。关于程式的名称在文中一一注明。
“破题”是指开篇的两句(个别有三句的)解释或概括题意,但要换个说法,不能与题面重复。破题是全篇最重要的。本文的破题很好。“圣人”指孔子,“能”指颜回。“行藏之宜”,指恰到好处的“行藏”。“微示”二字不仅体现孔颜的师生关系,也突出了颜回的悟性,响鼓不用重槌敲。
“承题”是用三四句话进一步阐明题意。此段言孔子讲的关于行藏的道理,人们很难理解、效法,只有颜回对它稍有把握,所以孔子才与他谈论这个问题。
“起讲”从文章说是第三段,可是从八股文是“代圣贤立言”这个角度看。它是文章的正式开始。从这段起,文章都要模仿圣贤语气说话了。
所谓“圣贤”就是《四书》的孔子、孟子及其弟子。本文是以孔子语气说话的。
起讲是散句,可以不对仗,全段不能超过十句。本文的起讲可见孔子循循善诱的情态。起讲表面上只分析“惟我与尔”,没有讲“用舍行藏”,但它包含在“独得”“独处”这些话语中。
“提比”起讲只是个过渡,提比则正式开始入题。
提比着重剖析“惟我与尔”,点明人需要益友与知己。描写了获得知音和得到沟通的喜悦。
“出题”提比中把“用舍行藏”隐蔽在剖析“惟我与尔”之后,在“出题”中把它引出来,并为“中比”作准备。在孔子看来“行藏”不单纯是做官与不做官的问题。孔子有一种天赋的使命感。因此谈它必然与“天时”“人事”和自身的经历遭遇联系起来。有唤起下文的作用。
“二小股”提比之后本为虚比,这样“提、虚、中、后”各两股,凑为八股。清代以后,虚比逐渐被忽略,八股实际成了六股。这篇的两小股,实际上是“虚比”遗意。
“中比”是文章主体的主体。从正面讲“用舍行藏”的“拟而求之”(寻求学习)“身为试之”(运用传播),这是从“知”到“行”的。中比“主要讲”用舍行藏“,但最后仍归到”惟我与尔“。
“过接”是个过渡句。意为:这样我想到了自己的体会,想到了与你互相启发。承上启下。
“后比”进一步申说“惟我与尔”。这组对句的上句说,我们都能总揽事物的变迁,能够独立自主,任凭形势之变,而能坚持自己的精神理想,用舍是外界的事,不能改变我们内在的品质,这是最大地实现了本来的自我(性分之素);下句讲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和参与神明之变,那么连砥砺道德、加强修养、不注重气数命运的变化也都是小事一桩了。这是进一步超越了自我。从文章角度说,这是“宕开一笔”,留有余味。
“束股”是结语。“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是照应题面:是这样吧!惟有我们两人对此有所理解。这时颜回在喜悦中默默领会了老师的教诲。
八股文本来是一种很死板僵化的文体,但此文却写得感情充沛,文笔生动,对仗工稳。文中孔子循循善诱,又能自我解剖,是位好老师。
“提比”“出题”中“回乎”“回乎”,“过接”中的“念夫”“念夫”都回荡着感情的涡流。本文对仗在意义和声调上都很讲究。没有上下句意义重复的“合掌”,其思想内容有递进。八股的对仗不同于骈文的对仗,更有别于诗词的对仗。它是散文的对仗,其中很少有骈文和诗歌对仗的跳跃性,读时不觉其为对。这种对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同样是音调铿锵,富有音乐性。
0条大神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