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局发布的可靠性数据来源于_能源数据信息泄露事件分析

hacker|
100

从中海油泄密案看企业如何防泄密

突如其来 事出有因

7月23日,与尼克森(Nexen)签署151亿美元正式收购协议的中海油,本是踌躇满志之际,没想到突然横生枝节,7月27日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香港Well Advantage公司和其他一些新加坡账户利用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内部信息在纽交所非法获利超过1300万美元。据悉,涉嫌此次内幕交易的包括与中海油有着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熔盛重工负责人张志熔,虽然截至目前,还没有明显证据证明张志熔所获取的内幕交易信息一定来自于中海油内部人士的泄密,但不容否认的是:内幕交易事件已经给中海油带来了极大损伤。非市场因素的介入,不仅让中海油的内部气氛陡然紧张,也让此次并购命运前途未卜,更给美国的一些政治力量提供了借机搅局、对中国企业海外能源并购进行攻击的借口,可以肯定的说,此次泄密让中海油损失惨重!

泄密危大 防患当先

因内鬼泄密而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据统计,美国因信息泄露造成的商业损失高达每年1000亿美元。从泄密导致的后果来看,其实际损失远比经济损失要多的多。首先信息本身蕴含巨大的价值,但是泄露出去的信息就如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其次泄密发生后企业必然会想尽办法尽量降低由此而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个环节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除此之外,信息安全事件会降低用户对品牌的信用度,从而给企业带来无法预估的损失。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泄露危害巨大,而当危害已发生再去做补救无疑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因此应对泄密的最好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做到防范有道呢?

对症下药 文档为本

正所谓,对症才能下药,那么企业要想做好信息防泄密,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保护对象。纵观各种泄密事件,最常见的泄密方式分为三种。一是技术信息失窃,如技术方案,图纸等;二是经营型商业秘密失窃,如客户名单、客户信息等等;三是财务信息泄密,这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因此往往也是老板最担心的。

由于文件资料、图纸图表、设计方案等都是以文档的形式存在,因此文档的安全成为企业信息安全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最近的一份企业信息安全调查显示,如今,电子文档泄密已经从传统的外部泄密转向内部人员泄密,并且几乎一半的各行各业专业人士承认当他们跳槽时会带走文件、销售协议和合同清单等各种重要资料,并有可能告诉下一个老板或为自己所用。调查还发现,八成的职员可以轻松地下载“有竞争力”的资料和信息,然后带到下一份工作中。所以,企业内部机密真可谓隐患重重,企业信息安全现状令人堪忧!

整体防护 安全在握

那么企业应该部署怎样的防泄密方案呢?其实目前很多企业的安全意识已比较成熟,对内网安全产品的要求很高,并希望部署整体化的解决方案。整体化解决方案的优势在于:不仅是防止信息通过U盘、Email等泄露,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企业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IP-guard信息防泄露三重保护解决方案,通过文档操作审计对创建、访问、修改、删除等文档全生命周期的操作进行记录,事前对所有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威慑,让作案人员不敢轻举妄动;事后为调查提供有力证据,让作案人员无处可逃;通过应用权限管控实现对文档操作和各种外发渠道的权限管理,大幅降低信息外泄的机率;最重要的是,IP-guard可对电子文档进行强制性透明加密,保证加密文档在授信环境下可正常使用,非授信环境下则无法使用,就算信息被带出企业,也不用担心泄密。IP-guard通过操作审计、权限管控和透明加密三重保护,为企业建立整体化的信息防护体系,有效防止信息外泄,是企业内网信息安全管理的最佳伙伴。

数据安全有哪些案例

我国《网络安全法》将正式生效实施,对网络运营者数据安全管理提出了系统且严格的法律要求。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发布大数据安全风险与对策研究报告,遴选了近年来国内外典型数据安全事件,系统分析了大数据安全风险产生的类型和诱因,并分别从提升国家大数据生态治理水平(政府)和加强企业大数据安全能力(企业)两个层面提出推动我国大数据安全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基于数据的开放与开发推动了跨组织、跨行业、跨地域的协助与创新,催生出各类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全面激活了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然而,大数据在为组织创造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风险。一方面,数据经济发展特性使得数据在不同主体间的流通和加工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由此也打破了数据安全管理边界,弱化了管理主体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数据资源商业价值的凸显,针对数据的攻击、窃取、滥用、劫持等活动持续泛滥,并呈现出产业化、高科技化和跨国化等特性,对国家的数据生态治理水平和组织的数据安全管理能力提出全新挑战。在内外双重压力下,大数据安全重大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安全议题。

综合近年来国内外重大数据安全事件发现,大数据安全事件正在呈现以下特点:(1)风险成因复杂交织,既有外部攻击,也有内部泄露,既有技术漏洞,也有管理缺陷;既有新技术新模式触发的新风险,也有传统安全问题的持续触发。(2)威胁范围全域覆盖,大数据安全威胁渗透在数据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大数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数据源的提供者、大数据加工平台提供者、大数据分析服务提供者等各类主体都是威胁源;(3)事件影响重大深远。数据云端化存储导致数据风险呈现集聚和极化效应,一旦发生数据泄露等其影响都将超越技术范畴和组织边界,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产生影响,包括产生重大财产损失、威胁生命安全和改变政治进程。

随着数据经济时代的来临,全面提升网络空间数据资源的安全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如同环境生态的治理,数据生态治理面临一场艰巨的战役,这场战役的成败将决定新时期公民的权利、企业的利益、社会的信任,也将决定数据经济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为此,我们建议重点从政府和企业两个维度入手,全面提升我国大数据安全

从政府角度,报告建议持续提升数据保护立法水平,构筑网络空间信任基石;加强网络安全执法能力,开展网络黑产长效治理;加强重点领域安全治理,维护国家数据经济生态;规范发展数据流通市场,引导合法数据交易需求;科学开展跨境数据监管,切实保障国家数据主权。

从企业角度,报告建议网络运营者需要规范数据开发利用规则,明确数据权属关系,重点加强个人数据和重点数据的安全管理,针对采集、存储、传输、处理、交换和销毁等各个环节开展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从制度流程、人员能力、组织建设和技术工具等方面加强数据安全能力建设。

附十大典型事件(时间顺序):

1. 全球范围遭受勒索软件攻击

关键词:网络武器泄漏,勒索软件,数据加密,比特币

2017年5月12日,全球范围爆发针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勒索软件(WannaCry)感染事件。该勒索软件利用此前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武器库泄露的WindowsSMB服务漏洞进行攻击,受攻击文件被加密,用户需支付比特币才能取回文件,否则赎金翻倍或是文件被彻底删除。全球100多个国家数十万用户中招,国内的企业、学校、医疗、电力、能源、银行、交通等多个行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安全漏洞的发掘和利用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全球性黑色产业链。美国政府网络武器库的泄漏更是加剧了黑客利用众多未知零日漏洞发起攻击的威胁。2017年3月,微软就已经发布此次黑客攻击所利用的漏洞的修复补丁,但全球有太多用户没有及时修复更新,再加上众多教育系统、医院等还在使用微软早已停止安全更新的Windows XP系统,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击溃了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类似事件:2016年11月旧金山市政地铁系统感染勒索软件,自动售票机被迫关闭,旅客被允许在周六免费乘坐轻轨。

2.京东内部员工涉嫌窃取50亿条用户数据

关键词:企业内鬼,数据贩卖,数据内部权限

2017年3月,京东与腾讯的安全团队联手协助公安部破获的一起特大窃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其主要犯罪嫌疑人乃京东内部员工。该员工2016年6月底才入职,尚处于试用期,即盗取涉及交通、物流、医疗、社交、银行等个人信息50亿条,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黑市贩卖。

为防止数据盗窃,企业每年花费巨额资金保护信息系统不受黑客攻击,然而因内部人员盗窃数据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地下数据交易的暴利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失序诱使企业内部人员铤而走险、监守自盗,盗取贩卖用户数据的案例屡见不鲜。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等研究机构2016年发布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调查的208家企业中,69%的企业曾在过去一年内“遭公司内部人员窃取数据或试图盗取”。未采取有效的数据访问权限管理,身份认证管理、数据利用控制等措施是大多数企业数据内部人员数据盗窃的主要原因。

类似事件:2016年4月,美国儿童抚养执行办公室500万个人信息遭前员工盗窃。

3. 雅虎遭黑客攻击10亿级用户账户信息泄露

关键词:漏洞攻击,用户密码,俄罗斯黑客

2016年9月22日,全球互联网巨头雅虎证实至少5亿用户账户信息在2014年遭人窃取,内容涉及用户姓名、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出生日期和部分登录密码。2016年12月14日,雅虎再次发布声明,宣布在2013年8月,未经授权的第三方盗取了超过10亿用户的账户信息。2013年和2014年这两起黑客袭击事件有着相似之处,即黑客攻破了雅虎用户账户保密算法,窃得用户密码。2017年3 月,美国检方以参与雅虎用户受到影响的网络攻击活动为由,对俄罗斯情报官员提起刑事诉讼。

雅虎信息泄露事件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单一网站数据泄漏事件,当前,重要商业网站的海量用户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也是民间黑客甚至国家级攻击的重要对象,重点企业数据安全管理面临更高的要求,必须建立严格的安全能力体系,不仅需要确保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对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精准控制,并为网络破坏事件、应急响应建立弹性设计方案,与监管部门建立应急沟通机制。

类似事件:2015年2月,美国第二大健康医疗保险公司Anthem公司信息系统被攻破,将近8000万客户和员工的记录遭遇泄露。

4. 顺丰内部人员泄漏用户数据

关键词:转卖内部数据权限,恶意程序

2016年8月26日,顺丰速递湖南分公司宋某被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深圳南山区人民法院受审。此前,顺丰作为快递行业领头羊,出现过多次内部人员泄漏客户信息事件,作案手法包括将个人掌握的公司网站账号及密码出售他人;编写恶意程序批量下载客户信息;利用多个账号大批量查询客户信息;通过购买内部办公系统地址、账号及密码,侵入系统盗取信息;研发人员从数据库直接导出客户信息等。

顺丰发生的系列数据泄漏事件暴露出针对内部人员数据安全管理的缺陷,由于数据黑产的发展,内外勾结盗窃用户数据谋取暴利的行为正在迅速蔓延。虽然顺丰的IT系统具备事件发生后的追查能力,但是无法对员工批量下载数据的异常行为发出警告和风险预防,针对内部人员数据访问需要设置严格的数据管控,并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才能有效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

类似事件:2012年1号店内部员工与离职、外部人员内外勾结,泄露90万用户数据。

5. 徐玉玉遭电信诈骗致死

关键词:安全漏洞,拖库,个人数据,精准诈骗,黑产

2016年8月,高考生徐玉玉被电信诈骗者骗取学费9900元,发现被骗后突然心脏骤停,不幸离世。据警方调查,骗取徐玉玉学费的电信诈骗者的信息来自网上非法出售的个高考个人信息,而其源头则是黑客利用安全漏洞侵入了“山东省2016高考网上报名信息系统”网站,下载了60多万条山东省高考考生数据,高考结束后开始在网上非法出售给电信诈骗者。

近年来,针对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窃取和交易已经形成了庞大黑色产业链,遭遇泄露的个人数据推动电信诈骗、金融盗窃等一系列犯罪活动日益“精准化”、“智能化”,对社会公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构成严峻威胁。造成这一现状的直接原因在于我国企事业单位全方位收集用户数据,但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低下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不足,使黑客和内鬼有机可乘,而个人信息泄漏后缺乏用户告知机制,加大了犯罪活动的危害性和持续性。

类似事件:2016年8月23日,山东省临沭县的大二学生宋振宁遭遇电信诈骗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6. 希拉里遭遇“邮件门”导致竞选失败

键词:私人邮箱,公务邮件,维基解密,黑客

希拉里“邮件门”是指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任职美国国务卿期间,在没有事先通知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情况下使用私人邮箱和服务器处理公务,并且希拉里处理的未加密邮件中有上千封包含国家机密。同时,希拉里没有在离任前上交所有涉及公务的邮件记录,违反了国务院关于联邦信息记录保存的相关规定。2016年7月22日,在美国司法部宣布不指控希拉里之后,维基解密开始对外公布黑客攻破希拉里及其亲信的邮箱系统后获得的邮件,最终导致美国联邦调查局重启调查,希拉里总统竞选支持率暴跌。

作为政府要员,希拉里缺乏必要的数据安全意识,在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私自架设服务器处理公务邮件违反联邦信息安全管理要求,触犯了美国国务院有关“使用私人邮箱收发或者存储机密信息为违法行为”的规定。私自架设的邮件服务器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无法应对高水平黑客的攻击,造成重要数据遭遇泄露并被国内外政治对手充分利用,最终导致大选落败。

类似事件:2016年3月,五角大楼公布美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数百份邮件是经由私人电子邮箱发送,卡特再次承认自己存在过失,但相关邮件均不涉密。

7. 法国数据保护机构警告微软Windows10过度搜集用户数据

关键词:过度收集数据,知情同意,合规,隐私保护

2016年7月,法国数据保护监管机构CNIL向微软发出警告函,指责微软利用Windows 10系统搜集了过多的用户数据,并且在未获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跟踪了用户的浏览行为。同时,微软并没有采取令人满意的措施来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没有遵守欧盟“安全港”法规,因为它在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就将用户数据保存到了用户所在国家之外的服务器上,并且在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默认开启了很多数据追踪功能。CNIL限定微软必须在3个月内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将面临委员会的制裁。

大数据时代,各类企业都在充分挖掘用户数据价值,不可避免的导致用户数据被过度采集和开发。随着全球个人数据保护日趋严苛,企业在收集数据中必须加强法律遵从和合规管理,尤其要注重用户隐私保护,获取用户个人数据需满足“知情同意”、“数据安全性”等原则,以保证组织业务的发展不会面临数据安全合规的风险。例如欧盟2018年即将实施新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就规定企业违反《条例》的最高处罚额将达全球营收的4%,全面提升了企业数据保护的合规风险。

类似事件:2017年2月,乐视旗下Vizio因违规收集用户数据被罚220万美元。

8. 黑客攻击SWIFT系统盗窃孟加拉国央行8100万美元

关键词:网络攻击,系统控制权限,虚假指令数据,网络金融盗窃

2016年2月5日,孟加拉国央行被黑客攻击导致8100万美元被窃取,攻击者通过网络攻击或者其他方式获得了孟加拉国央行SWIFT系统的操作权限,攻击者进一步向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送虚假的SWIFT转账指令。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共收到35笔,总价值9.51亿美元的转账要求,其中8100万美元被成功转走盗取,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网络金融盗窃案。

SWIFT是全球重要的金融支付结算系统,并以安全、可靠、高效著称。黑客成功攻击该系统,表明网络犯罪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等关键性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能力持续提升,金融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必须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协同联动,并开展必要的国际合作。2017年3月1日生效的美国纽约州新金融条例,要求所有金融服务机构部署网络安全计划,任命首席信息安全官,并监控商业伙伴的网络安全政策。美国纽约州的金融监管要求为全球金融业网络安全监管树立了标杆,我国的金融机构也需进一步明确自身应当履行的网络安全责任和义务,在组织架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落实网络安全责任。

类似事件:2016年12月2日,俄罗斯央行代理账户遭黑客袭击,被盗取了20亿俄罗斯卢布。

9.海康威视安防监控设备存在漏洞被境外IP控制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弱口令,漏洞,远程挟持

2015年2月27日,江苏省公安厅特急通知称:江苏省各级公安机关使用的海康威视监控设备存在严安全隐患,其中部分设备被境外IP地址控制。海康威视于2月27日连夜发表声明称:江苏省互联网应急中心通过网络流量监控,发现部分海康威视设备因弱口令问题(包括使用产品初始密码和其他简单密码)被黑客攻击,导致视频数据泄露等。

以视频监控等为代表的物联网设备正成为新的网络攻击目标。物联网设备广泛存在弱口令,未修复已知漏洞、产品安全加固不足等风险,设备接入互联网后应对网络攻击能力十分薄弱,为黑客远程获取控制权限、监控实时数据并实施各类攻击提供了便利。

类似事件:2016年10月,黑客通过控制物联网设备对域名服务区发动僵尸攻击,导致美国西海岸大面积断网。

10. 国内酒店2000万入住信息遭泄露

关键词:个人隐私泄露,第三方存储,外包服务数据权限,供应链安全

2013年10月,国内安全漏洞监测平台披露,为全国4500多家酒店提供数字客房服务商的浙江慧达驿站公司,因为安全漏洞问题,使与其有合作关系的酒店的入住数据在网上泄露。数天后,一个名为“2000w开房数据”的文件出现在网上,其中包含2000万条在酒店开房的个人信息,开房数据中,开房时间介于2010年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包含姓名、身份证号、地址、手机等14个字段,其中涉及大量用户隐私,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酒店内的Wi-Fi覆盖是随着酒店业发展而兴起的一项常规服务,很多酒店选择和第三方网络服务商合作,但在实际数据交互中存在严重的数据泄露风险。从慧达驿站事件中,一方面,涉事酒店缺乏个人信息保护的管理措施,未能制定严格的数据管理权限,使得第三方服务商可以掌握大量客户数据。另一方面,第三方服务商慧达驿站公司网络安全加密等级低,在密码验证过程中未对传输数据加密,存在严重的系统设计缺陷。

数据泄露的12个可能后果

数据泄露的12个可能后果

《大数据:一场将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的革命》一书作者称,数字化数据继续呈指数增长。网上存储的信息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目前大约是世界经济增速的四倍。据估计,每年产生的数据约有16.3ZB,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163ZB。将这些数字与实际数据可用性进行比较时,更能说明问题。

研究显示,整个YouTube社区每秒上传一小时的视频片段,我们每天平均点击我们的手机2617次。但我们日渐沉浸到一个真正数据化、精通技术的社会,在自愿跟服务提供商共享信息时不再那么小心谨慎,更不用说不知不觉中留下的数字足迹。

数据的危险面

关于数据管理不良的影响,Telehouse创建了一个信息图表。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企业可能因为数据管理不良而面临的12种最坏局面。

可能面临安全漏洞或攻击。去年,英国境内的近半数企业报告了至少一次数据泄露或数据泄露未遂。机构或公司越大,拥有的数据就越多,因此更有可能被网络罪犯盯上,面临数据安全威胁。对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来说,这种可能性分别为66%和68%。可能丢失或泄露客户数据。在著名的Equifax数据泄露事件中(最有可能发生在2017年5月中旬至7月),据信有80万英国消费者的个人身份信息被黑客窃取。这起事件的规模和后果足以给任何企业敲响警钟,促使它们恰当地处理敏感信息。可能使员工数据处于危险境地。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说,员工的行为可能会对公司的数据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社会工程是未经许可获取机密信息的最常见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最近,英国一名15岁的少年获得了在阿富汗和伊朗的秘密行动的情报信息。他是怎么做到的?假装是中情局局长。但要知道,安全是双向的。有关员工的敏感信息与客户的数据同等重要,因此对员工和客户的信息来说,安全程序和流程应该同样严格。可能遭受DDoS攻击。DDoS攻击是一种特殊的恶意攻击,它会占用计算机或整个网络的大量资源,通过提交雪片般的多余请求,暂时或无限期地干扰网络主机的服务。这种情况当然会造成可预见财务损失。可能损失很多钱财。大多数网络攻击都是以窃取钱财为目的。预计到2021年,全球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将达60亿美元。可能违反法律法规。各国都有自己的法规,概述公司和机构应如何遵守数据保护规定。遵守这些规定对于成功避免网络攻击和罚款至关重要。2016年,英国企业因违反数据保护法总共被罚款320万英镑。可能使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处于危险境地。一说起网络犯罪,我们通常会想到巨大的财务损失和个人身份信息失窃。不过,任何熟悉间谍活动的人都知道,知识产权也面临威胁。在英国,20 %的企业承认他们曾遭受过导致重大损失的网络攻击。可能感染病毒。软件也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annaCry、StormWorm和MyDoom就是被列入恶意软件名单的其中几例。英国政府国家网络安全计划进行的研究显示,33 %的数据泄露源于侵入性或有害的软件。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为所有电子邮件帐户和网站设置相同或相似的密码,这也许会更加方便轻松。但是,脆弱的密码极易受到黑客攻击。建议使用随机密码生成器,其中包含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以及特殊字符,以提高密码安全性。可能遭受破坏性停机。企业和机构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网上维持曝光度和好感度。不幸的是,一旦被使用复杂系统进行数据攻击的网络罪犯盯上,花费的那些时间和精力就失去了价值。据报道,意外停机平均每分钟要花掉企业6000英镑。可能声誉受损。通常而言,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给公司和机构造成的大部分损失本来是可以预防的。90%的首席执行官认为,无论公司收入如何,在数据泄露后努力重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商业信任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最难完成的任务之一。可能丢失物理数据。在卷入重大事故的企业中,70 %以上未能重新开业,或者在事故发生后的三年内倒闭。请记住,要始终保持基础设施的安全,以免被网络窃贼搞得关门大吉。由于技术对许多企业至关重要,网络攻击构成重大威胁不足为奇。本文之所以列出上述12种最坏局面,是为了鞭策企业和数字经济的积极参与者采取保护措施,遵守数据保护法规。虽然没有“银弹”可以保护企业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但制定适当的安全措施对于稳定性和连续性至关重要

最近几年数据库泄漏事件

泄露事故统计数字正在逐步下降,但数据仍然面临着由数据库、应用以及终端保护不当所引发的严重风险。

从多个角度来看,2013年的数据泄露趋势已经得到有效扼制,这对于安全行业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不同于过去四到五年,今年的记录当中不再充斥着大型数据库泄露所导致的数以千万计个人身份信息的外流。根据隐私权信息交流中心的调查,本年度公开报道的泄露事故数量及记录在案的泄露事故数量双双呈下降趋势。去年同期,得到确切统计的记录泄露数量已经达到约278万条,漏洞报告则为637份。而在今年,目前为止记录在案的泄露事故约为107万条,漏洞报告则为483份。这充分证明整个安全行业在合规性与安全最佳实践方面所迎来的进步——然而这样的战绩与理想目标相比仍然相去甚远。

在对年初至今的数字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记录在案的泄露事故数量大幅降低了61.7%,然而报告提及的泄露事故数量则仅降低了24.2%。这表明泄露事故仍然快速发生——只不过如今的犯罪活动及违规事件开始逐步扩散而非集中于一点。泄露事件影响范围更小,而且根据安全业内人士的说法,此类恶意活动的目标也更为广泛。现在犯罪分子开始更多地窃取IP或者其它数字资产,由此引发的损失可能比客户记录本身更为严重——同时这也更加难以量化,无法提供头条新闻所必需的统计结果。

通过对今年发生的泄露事故的深入钻研,我们发现安全行业明显仍有大量工作要做。2013年的追踪记录证明,有价值数据库仍然没有受到严格保护与加密、应用程序仍然存在大量安全漏洞、用户们则仍然能够从敏感数据库中下载大量信息并将其保存在缺乏保护的终端当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当前安全形势,我们选取了几项最具代表意义的实例,希望各位能够从中吸取可资借鉴的教训。

当事企业: CorporateCarOnline.com

泄露统计: 850,000份记录被盗

事故细节:作为全美最具知名度的专业体育、娱乐外加五百强企业,CorporateCarOnline.com拥有大量用户个人资料、信用卡号码以及其它个人身份信息,然而由于其开发出的全球豪车租赁SaaS数据库解决方案将全部信息以纯文本形式储存,最终导致这一切成为犯罪分子的囊中之物。名单中涉及不少大牌,包括汤姆·汉克斯、汤姆·达施勒以及唐纳德·特朗普等。

经验教训:最重要的教训在于认清这样一个现实:面对极具价值的财务与社会工程信息,攻击者们会爆发出极为可怕的技术能量。根据KrebsOnSecurity.com网站的调查,目前遭遇过违规活动的美国运通卡当中有四分之一为高额度甚至无限额度卡片,而且企业间谍分子或者娱乐小报记者也希望通过这类个人信息挖掘到有价值结论。与此同时,该公司在管理收支账目时完全没有考虑过信息安全性,甚至从未尝试采取任何最基本的加密措施。

当事企业: Adobe

泄露统计: 约三百万个人身份信息、超过1.5亿用户名/密码组合以及来自Adobe Acrobat、ColdFusion、ColdFusion Builder外加其它未说明产品的源代码惨遭窃取。

事故细节: 自最初的违规事件发生之后,接踵而来的更多攻击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之久,并最终导致了此次重大事故的发生。目前情况已经明确,Adobe正在努力恢复其失窃的大量登录凭证信息——更令人惊讶的是,连其产品源代码也一并泄露。

经验教训: 通过Adobe遭遇的这一轮震惊世界的攻击活动,我们不仅切身感受到攻击者在企业网络中建立根据地并夺取了整套业务储备控制权后所能带来的损害,同时也应学会在考虑将供应商引入软件供应链之前、考察对方在安全领域营造出了怎样的企业生态。作为此次泄露事故的后续影响,其潜在后果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彻底消除。

当事企业: 美国能源部

泄露统计: 53000位前任及现任能源部员工的个人身份信息遭到窃取

事故细节: 攻击者将矛头指向了DOEInfo——该机构利用ColdFusion所打造的、已经弃之不用的CFO办公室公开访问系统。能源部官员表示,此次泄露事故只限于内部员工的个人身份信息。

经验教训: 我们从中应该吸取两大教训。首先,安装补丁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将一直是最为重要的安全任务。其次,各机构必须通过重新审视与敏感数据库相对接的系统最大程度减少攻击面,保证只向公众开放必要的网站。

当事企业: Advocate Medical Group

泄露统计: 四百万病人记录遭到窃取

事故细节: 仅仅由于犯罪分子从办公室里偷走了四台由该公司拥有的计算机,最终导致了这起四百万病人记录丢失的事故——公司官方将此称为自2009年卫生部强制要求通告安全事故以来、美国发生过的第二大医疗信息泄露案件。

经验教训: 医疗行业的数据泄露事故在2013年的违规披露名单当中一直占据主导,但这一次的案件造成的影响显然特别恶劣。仅仅由于一台物理计算设备失窃就最终导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病人记录泄露,这充分暴露了该公司在物理安全、终端安全、加密以及数据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全线失误。需要强调的是,终端设备被盗与丢失在医疗行业中已经屡见不鲜。现在这些机构可能需要尽快思考终端设备到底能够下载并保存多少来自中央数据库的信息。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