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网络攻击怎么解决_房企网络攻击

hacker|
228

房地产销售工作如何开发新客户?

房地产寻找客户10个方法

1、亲友开拓法

整理一个表,可称为客户储备库:将过去的同事;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亲戚朋友;邻居;自己小孩、爱人的朋友等。乃至将心目中想到的人名,见过或者未见过的、甚至有仇或合不来的人,通通罗列出来。然后逐一去追踪,将他们及其身后的资源转化成客户。

2、连环开拓法

??即老客户介绍新客户,请老客户现身说法,不断寻找和争取新的客户,象滚雪球或连环套一样逐步拓展。记住:必须在与客户商谈融洽时,向客户提出“麻烦您帮我介绍值得信赖的朋友”。然后将这些名单图表化,并将已成交的用红笔标记,按计划逐一追踪。

3、权威推荐法

??充分利用人们对各行各业权威的崇拜心理,有针对性地邀请权威人士向相应的人员介绍产品,吸引客户认同。

或者利用行业主管单位的一些关系资源,争取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和有效渠道,协助推荐客户。

4、宣传广告法

??扫街、扫楼、扫铺、扫小区或扫单位,散发传单、广而告之,发现有意向的潜在客户,留下联系方式,然后坐等上门,展开推销。

5、交叉合作法

不同行业的推销员都具有人面广,市场信息灵的优势,售楼员可利用这一点加强相互间的信息、情报的交换,互相推荐和介绍顾客。

6、展会推销法

一是参加公司系统组织的房展会,在展会上集中展示楼盘模型、样板,介绍情况、联络感情,根据客户意向,有重点地追踪、推销。

二是自己经常参加一些相关行业集会,将集会上出现的人员,列为潜在客户对象。

7、兼职网络法

?销售人员应树立自己的营销品牌形象,发展为自己服务的兼职人员销售网络。通过利益分成来实现销售业务的拓展空间。

8、网络利用法

????从互联网地方门户网站、房地产专业网站、论坛、博客和相关聊天室(群),如果用心去寻找,能发现很多有价值的客户信息。

9、APP利用法

??从黄页电话薄、同学会名录、专业团体人员名录上、天眼查、企查查等APP也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客户信息。

10、团体利用法

?选择加入一些沙龙、俱乐部、宗教团体、政治团体、社会团体,从而获得一些潜在客户资源。

?

?

如何从竞争对手中拉回客户?

1、回避与赞扬

??回避——不要主动提及竞争楼盘情况,以免节外生枝,让客户知晓本不了解的事。

?赞扬——房子是大宗商品,第一次置业的客户不管我们产品多优越,往往会货比三家,此时,我们应坚持以下原则:

?????①赞扬客户货比三家、慎重选择是对的;

?????②绝对不要随便指责客户的偏爱;

?????③探明竞争楼盘在客户心目中的位置;

?????④找出客户的个人因素和真正购买动机。

2、给客户播下怀疑的种子

★?有针对性地将道听途说之事讲给客户听,让这颗怀疑的种子在客户心备基厅目中锋猜生长成巨大的不信任,大到足以阻止客户去购买竞争对手的楼盘产品。

★?切记:我们所说的话必须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否则仿隐客户可能再也不会回头!

★?对于那些已比较熟悉的客户,可直截了当地痛击竞争楼盘的致命弱点,这更有效。

3、千万不要主动攻击对手

★?绝对回避竞争楼盘是不可能的,但主动或冒然攻击对手,会给客户造成以下后果:

??????——竞争对手很厉害,且难以战胜;

?????——那个楼盘怎样?我是不是该去看看;

?????——这个售楼员缺乏容人之量,没涵养。

★?记住:最好的方法是以静制动,有针对性地与客户分析客观事实、综合比较、客观比较。

★利用自已掌握的竞争对手资料,针对具体客户的特点,按客观和公正的原则,与我方楼盘进行比较,具体做法是:把客户心目中较理想楼盘和本楼盘的各种要素分两行列在同张表上,以最好部分的高低判定双方的优劣。

避重就轻

★如果自己项目的某些素质确实不如竞争楼盘,就要学会忽略竞争对手的这些优点不谈,大谈一些看似无关痛痒的东西,而所谈的偏偏是客户最不想要却有、客户最想要却没有的品质。

?

★销售离不开电销,掌握电销技巧至关重要。

有同学在房产中介上班,只要有空回到门店,经理就要求打电话,可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打,因为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大多数客户听到开头就挂掉电话。

这位同学想问:听说电话销售很难做,到底有没有什么技巧?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电话沟通的话术和技巧也很重要!正常来说,前3句话没有吸引客户,你就没有机会了!

怎么学习到行之有效的电话销售话术呢?

极力推荐微信公众号搜索“恒众商学”关注后在输入框内搜索关键词便能查看如何找到精准客户;房地产销售高手成交客户4大技巧;学习到房产销售、招商运营行业中的各种专业知识、话术技巧、专业技能.....等。

关于房价的现状的论文

房地产行业,今年绝对是处在舆论和市场关注的风口浪尖上。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冰与火的洗礼。房价到底翻了几倍,绝不是统计局能搞明白的。打而不倒的局面,让很多看多派对地产业也寄托着不小的希望,就算地产不会拉升大盘,至少也不会再恶性打压指数了吧?

此言差矣!

房地产行业打而不倒,是因为根本没到要打倒的时候。银行与地产,就像用手铐锁在一起的警察与小偷,在手铐没有解开之前,谁也不敢贸然开枪,但如果手铐解开了,或是小偷即将拉响原子弹,那么狙击手的子弹就会像雨点一样飞过来了。

早晚,房地产行业难逃一劫。因为他身上的七宗原罪需要救赎。

原罪之一:失地农民的痛苦,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极端事件和社会稳定问题。

原罪之二:被蚕食的耕地,引发的粮食安全隐患,农产品价格的飞涨。从这个角度看,地产行业团答绝对是“造子孙孽”的行业。做一个极端的假设,如果政府不控制地产行业的发展规模,只要美国印制足够多的无成本的美元,无限量地买进中国房地产商的房子,理论上可以将中国的土地都变成没人住的房子。之后,粮食就是攻击中国最致命的武器。即便人家不攻击你,自己也会把自己饿死的。

原罪之三:地方政府的腐败之源,懒惰之根。过多的利益,过多的简单赚钱机会,构成各地政府恶性挖掘后任资源,疯狂卖地,不思进取的心态。地产行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经济鸦片,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不戒要出问题,戒也要出问题。有了占GDP百分之十以上权重的地产法宝,又有私利,谁还去费劲地搞其他地方产业经济呀。而几年的地产热潮洗礼之后,奶瓶拔下来的时候,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力重新退化到婴儿水平。

原罪之四:一代人的绝望。80后,90后,原本属于早晨8、9点钟的太阳。但被一个房子压到永世不得翻身的境地,又如何承担国家与民族“寄托在你们身上”的“希望”?房地产搞得一代人绝望,罪莫大焉!

原罪之五:浪费的资源。看看城市里有多少夜里黑洞洞的窗户吧!这些钢筋水泥的构件,原本是人类温馨的家园,现在,却异化成抵御通胀的商品、甚至带有货币的属性、更变成了人剥削人的工具。而这些原本应该住着人的空屋子,也大量消耗浪费着我们的土地、资源、能源、材料、劳动生产力。“盖房子”这件事情,已经被彻底扭曲了。“安得广厦千万间”,不是为了“大庇天下寒士尽颜欢”的,而是“大庇天下房东塌稿慧收租钱”了,也是“大庇天下富人防通胀”的。收房租,防通胀,对于百姓个体来讲无可厚非,但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资源被大大浪费,整体平衡被破坏了。

原罪之六:地产泡沫,构成外资洗劫中国中产阶级、进而制造社会动荡的机会。尽管现在泡沫还没有破灭,但从其他国家的历史上看,这种风险正在越来越大。一旦泡沫破裂,对中国的伤害将是无法估量的。

原罪之七:永久性拉大社会贫富差距,这是社会稳定不可承受之重。透支了房奴们未来的消费能力,压缩了以后的经济发展空间。有人把地产行业形成的GDP形容为“亡国的GDP”,我认为并不过分。

基于上述理由,地产行业遭遇灭顶之灾,只是时间的问题。新的十二五规划,摘掉了地产行业的“支柱产业”桂冠,并且规划了新能源等新的支柱产业,也标志着这个行业将开始步入衰退的周期;明年1.3万亿投资,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即将启动;“地产税”试点之后也将陆续出台,这是地方政府经济鸦片的替代品,将大受欢迎。头顶上悬着好几把剑,你还敢预期地产行业把股市推上去吗?

本不想揭开房价下跌时间判断的谜底。但看到博友的评论,感到支持的,都像是没钱的,反对的,倒像有知识的。那就和这些有知识的朋友交流切磋一下。

首先申明,讨论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其他的政治、商业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智慧尊严。

其次说明一下,本人曾经在2003年,帮助某地方政府卖过土地。对地产行业,有发言权。

再说明一下,本人曾经在2009年初,在海南三亚出手购房,价格16000,不到一年翻近4倍。数百名股友学生在2009年春节之后都听到过我的购房忠告。2009年4月14日,腾讯的《管理E言堂》节目,曾经做过我和许文胜的访谈,里面大篇幅谈过房价将会暴涨的理由和观点。大家可以上网搜索。

归纳一下博客之中反对的声音,大致有以下几类理由:

第一类理由--管理者不会放敬耐弃利益!

第二类理由--房价下降,经济会崩盘,有房子的老百姓会闹事,后果更严重!

第三类理由--土地硬成本下不来。

第四类理由--刚性需求太强大,钱太多了,老百姓买得起

第五类理由--你这家伙,根本不是房地产圈的,懂个P,就是来赚点击率的。以前的牛人xxx都说错了。历史证明······

第六个理由--网络上的文字攻击,是没有成本的,有一类人是骂几句过过嘴瘾来的。

回答第一类理由--管理者会不会放弃地产行业带来的利益。

纵观全球,哪个国家把直接GDP的25%寄托在一个房地产行业?这样做的后果有多大的风险?是否可以持续?

把GDP的90%寄托在石油上,老百姓不会反对,但国家的其他经济能力基本瘫痪。社会和人民的上进心,做事情的能力被异化。一旦石油资源枯竭,将是灾难性的后果,但这个后果或许要几十年到一百年之后才出现。

但中国的房地产资源还有多少可以挖掘?

徐绍史的讲话,最重要的一段已经被从网上摘掉了,一年的时间,卖掉了3年的地皮!此事不可持续。

即便城市可以无休止地向周边农村扩展,但是限制城市规模的最主要的瓶颈素是什么?水资源!水不够了,城市就不能再发展了。别的都可以运输,只有水最难!

还有一个资源是次要的瓶颈--路!城市人口无限制膨胀,道路就成为瓶颈,堵塞到极限,城市的功能就瘫痪了。我们的一线城市,基本都到了“动脉硬化”期。

资源不够了,用高价格来约束,这个,地产行业曾经争论过。年轻人可以不在北京上海混,但一个城市,在10年之后缺少年轻人,都是老头老太太,还是富贵的、可以不干活就有饭吃的老头老太太,这种城市,有竞争力吗?

为了高房价,惹怒一代人,这是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平衡。当政治因素的砝码逐渐超过经济因素的时候,决策的天平就会重新寻找平衡点。

发展房地产,是为了经济,但是不可持续。如果不发展房地产,也能拿到钱,而且可持续,并能化解年轻人的怨气,管理者还会继续坚持高房价吗?

这种停止地产仍然能够拿到钱的方法是有的--房产税是做什么的?持续赚钱,平衡贫富,化解社会矛盾。

资源枯竭--土地资源加上水资源和路资源;购买力枯竭--百姓的钱;需求枯竭--房子过剩了;良心发现--管理者受不了压力了;政治需要--赚钱会伤及稳定了······。任何一样,都会引发管理者放弃高房价政策。如果卖地的生意已经因为土地数量的缘故变成薄利了,管理者同样会放弃。

谁敢保证,上述的任何理由,都不会在N年内发生?

中国的房子,基本都是建在耕地上的,中国国土面积是印度的三倍,但可以耕的地没有印度大。土地资源绝对不是无限的!即便土地够,水与路也会出问题。都到大城市了,小地方谁建设?人口配置也需要平衡。

2015年是中国人口红利的转折点。当家庭构成是4-2-1格局的时候,我们需要解决7口人的住房问题,理论上是3家。当4变成1或0的时候,3套房子基本是一家人住,这个就是人口红利的转折点。按照历史上的生育高潮和消费年龄统计来的。

人口需求的拐点,会提前反应在房价上,还是会拖后反应?我的结论是提前。

2008年的股市崩盘,除了股价高,美国次贷危机之外,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股改全流通将开始兑现抛盘的压力。第一家全流通是2008年的5月。机构们在打时间差的时候,表面上提前了半年,2007年10月见高点,其实提前的是一年,70%的股票是在2007年5-30见的高点。楼市,出货更难,运作周期更长,需要更大的提前量。提前两年是正常的。

同样的道理,退出是困难的,于是,退出的过程也是漫长而隐晦的。你看不到管理者已经在执行战略退出的动作了吗?

地产评论人牛刀的真名叫什么?谁知道他的详细情况?

牛刀的真名是陈乾,原本是深圳市开创源广告有限公司的CEO,其实是该公司也就是一个皮包公司,2005年之前,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为深圳市的新楼盘开盘打广告,赚取费用,深圳市楼市涨价的第一波,也就是在陈乾的广告下,涨起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2004,2005年,山西的煤老板,温州的老板组团去深圳团购楼盘,就是陈乾组团的。当年陈乾为了让别人都买他打过广告的楼盘,曾说过下面这些话:房子不光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财富的象征,是财富的积累。它实实在在的可以抵押,可以转让,可以替别人担保,也可以继承对别人的资产。所以,山西人作为一个手段是很有道理的。

我觉得深圳也可以打出一句口号:欢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新移民。 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步就是我们的发展商要有一个姿态,那就是热情拥抱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新业主。

我同意潘石屹讲的一句话:全国各地,不同地方互相置业是一个大趋势,谁也阻拦不了。

为什么现在牛刀后来不用真名陈乾,而要用网名牛刀呢携颤铅,大家想想就知道了。因为2005年之前洞凳,他是推动楼价上涨的吹鼓手。后来去到深圳晚报任编辑副总后,不再从事地产行业了,并且他把深圳房产也卖掉了,卖了个高价(在当时来看)犯不着为地产唱多了.

由楼市的唱多派变为唱辩好空派,当然不能用陈乾这个名字了,用网名牛刀,这样,大家就不知道是同一个人。

/FONT/FONT/FONT

他们要是拼起爹来,就从来没输过!

中国目前已经有近百家保险公司,共同分食着大陆保险市场这块蛋糕。很多朋友都芦银或会对没听说过的公司第一反应就是,咦,这是家小公司吧。其实保险公司就没有小的,他们一旦拼起爹妈来,可从来不输阵。

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三个儿子,关乎国家命脉,必须由国家掌控。如同银行业有多个银行由国家管控,保险业也有被国家掌管的保险公司。比如中国人保集团、中国人寿集团、中国太平、中国信保、中再保集团。其中的很多公司,是同时在大陆、香港甚至纽约等地上市的保险巨头。

一、人保:共和国长子

很多朋友经常会把人保说成人寿,其实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简称是人保,也就是PICC。一般代指人保整个集团,就像用平安代指平安整个集团一样。

人保集团,手里有万亿资产,是大陆5家巨无霸险企之一,旗下有10多家公司。人保集团手握财险、寿险、健康险、养老险和再保险等牌照,分得“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这块老招牌的,是人保财险。人保寿险成立于2005年,相对于国寿、泰康这些“老五家”来说,算是晚辈了。

人保的知名度,远没有平安、国寿高。这或许和广告费花得不多有关。据统计,2017年平安、国寿、太保、新华四家公司花了270亿元的广告费,平均每天花掉7407万元。人保广告费近4年都没进过前4名。

二、次子国寿:做亏本买卖老爹兜底

中国人寿,简称国寿,就是那个姚明代言的保险。国寿也是做综合金融的保险公司,手里握着各种保险牌照。根据中国人寿官网资料,该公司脱胎于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重组改制,设立中国人寿集团和中国人寿股份公司。中国人寿集团,承接了剥下来的不良资产,让国股份公司上市。财政部爸爸补贴了一笔钱,给国寿消化这笔烂账。

中国人寿的不良资产,要从90年代的高收益保单说起。1997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央行七次下调存款利息。保险公司却在这个时期,卖了很多高收益保险给老百姓。后来保险公司发现这是赔本的买卖,蒙受了巨大的“利差损”搏李。

三、中国太平:民族品牌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起家于动荡的1929年,拥有将近9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老的本土保险品牌。中国太平的管理总部在香陪伍港,目前有24家子公司,经营区域跨越半个地球。根据中国太平的官网资料,1956-1999年之间,太平主要在境外做生意。2001年,中国太平返回大陆创业。

有些朋友会把太平保险和太平洋保险混淆,其实这是不同的公司。

四、中国信保:爸爸给了金饭碗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1年出生,做着国有政策性买卖,比如各种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他们家的这些保险产品,一般老百姓很少接触,我们就不在这里多说。

五、中再保:国内再保险一哥

我曾经说过,保险公司也会买保险。再保险公司,就是那些卖保险给保险公司,与保险公司分担风险的保险公司。实力没有那么雄厚的保险公司,卖赔付率高的好产品,怕赔穿,可以跟再保险公司买保险。

国内比较有实力的再保险公司,包括中国再保险集团。这个巨无霸,再保险规模保费排名亚洲第一、全球第八。中再集团注册资本364.08亿元,大股东爸爸是中央汇金公司,干爹是财政部。

中再集团在境内外有多家子公司,包括中再产险、中再寿险、中国大地保险等。

在保险圈中,国寿、太保、平安、泰康和新华,被称为“老五家”。其中的国寿和平安,一直在抢国内保险一哥的宝座,难分伯仲。接下来,我们要讲他们的故事。国寿前面已介绍,不赘述。

一、中国平安:发家致富小能手

平安,1988年起家于深圳蛇口,做综合金融,主业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在股东眼里,平安无疑是个好公司。百万保险代理人大军和涨势良好的股票,给股东赚了大把大把的钱。平安的网很大,赚得盆满钵满。仅今年一季度,平安就赚了187.13亿元,比国寿还多。

在保险圈内,平安精明出了名。但是,这个精明人也栽过跟斗。上世纪90年代,平安也卖了大量高回报保单,造成很大的利差损;2008年,平安摊上“富通劫”和“增发门”,股票跌停,投资大幅缩水……

不过,给平安带来最大杀伤力的,要数2000年左右的投连险风波。对于平安来说,这是一场灾难,让平安的名声受到史无前例的重创。

加上高昂的营销成本,他们家的看家产品平安福,品牌溢价率这么高,成了大家吐槽的重灾区,或许也有难言之隐。

二、泰康:在医养市场圈地

老字号保险公司泰康,创立于1996年。泰康赚钱能力不差,一季度盈利能力排在第一梯队。

除了保险,泰康也做资管、养老社区业务。目前做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包括泰康、恒大人寿、合众人寿等。泰康12个养老社区业务,已经在不同平台推售。

上半年,泰康还斥资20多亿元,收购拜博医疗51.56%股权,被指有意深挖大健康市场。

三、新华保险:曾经被接管 如今市值过千亿

新华保险,成立于1996年,2011年上市,市值过千亿。2002-2003年,新华保险疯狂扩张,曾在一年内筹建25家分公司、105家支公司,迅速完成全国性布局。如今,该保险公司销售网络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

新华保险也是一家大到不(mei)能(fa)倒的企业。当年高管挪用大额资产,内部管理混乱,新华保险面临重大危机。保险保障基金“救急”,加上引入外资股东,最终新华保险顺利恢复了经营秩序。

每逢一些保险公司出现高管负面新闻,或偿付能力低于100%等情况,有些业务员散播这些保险公司要倒闭、破产的谣言时,前辈们总喜欢提新华保险被接管的事情:传播这种谣言的业务员,简直是蔑视中国的保险监管体系。

四、太保:爸爸是魔都国企

活跃于老百姓视野的太平洋保险,业内简称太保。这家公司起家于1991年,早年的大老板是交通银行,现在的大股东是上海国有企业,财力雄厚。

早在1999年,央行接连7次降息时,太保和国寿、平安一样,卖了太多的高息保单,吃过“利差损”的苦头。

太保也是上市公司之一。不过太保的上市路,走了好几个年头。从起家,到疯狂扩张,再熬到上市,太保也遭受过偿付能力不足、利差损的煎熬。

关于“老五家”,坊间流传着一个段子:避开平×人寿,相当于避开了30%的坑,避开“老五家”,相当于避开保险业70%的坑……对于这个说法,是言之过甚的。同样是重疾险,泰康也有乐安心、乐安康、健康有约这些很不错的产品。寿险的话,人保也有非常优秀的定期寿险,人保精心优选,据说是精算师很心仪的产品。一直被吐槽的平安,子公司平安健康、平安养老也有很不错的产品。平安e生保、深圳重疾补充医疗险,口碑都不错。

条款是保险的生命。买保险,还是要多看条款,少看广告。

注册一个保险公司,至少要拿出2个亿的真金白银——保险公司哪有小公司。内资保险公司也是如此,股东方常见为雄霸一方的大企业,或者是荷包硬邦邦的国有企业。这些内资寿险公司,注册资本金动辄过百亿,销售网络遍及全国,产品不赖,常见的如天安人寿、华夏人寿等。

华夏和天安,注册资本金分别为153亿、145亿,在寿险公司中排名第6、第7位。注册资本金,可是股东爸爸投进去的真金白银哦。能这么有钱,当然和两个公司背靠大金主爸爸有关。

一、天安人寿:撕下“化骨龙”标签

天安人寿,2000年成立,起初是个合资保险公司。后来外资老妈和中资老爸“离婚”,天安变成了中资保险公司。

天安人寿,这个18岁的小伙子,一直被外界指责开业十几年没赚到钱。保险业有“七亏八盈”的说法,指的是保险公司开业前7年,可能都处于烧钱的状态,第8年开始可能才赚钱。天安人寿官网资料显示,该公司于2015年进入了盈利周期——已经不做“化骨龙”了。别人养一条“化骨龙”8年就能赚钱,他的股东爸爸一养就是十多年,能耐不是一般的大。

钱没“老五家”赚得多,天安人寿分钱倒是爽快得很。目前天安的万能险产品年化收益大约4.0%-5.65%,比不少“老五家”万能险分得多。

从数据来看,天安人寿的服务也在改进。比如理赔时效方面,一季度天安人寿平均理赔时效为1.2天。3月份,平安人寿北分为1.24天,其他“老五家”比平安人寿北分慢一些。天安整个季度理赔时效,还阔以不?

二、华夏人寿:保险业的黑马

华夏人寿,2006年成立,2017年时总资产为4405亿元。这个公司了不得,用11年的时间,把保费收入做到行业前十名。

华夏人寿名气没“老五家”大,但是收益率让人羡慕。据统计,在寿险公司里,华夏人寿2017年实际收益率排名位居前十。以前靠万能险赚钱,华夏人寿被人诟病。如今这个公司正在转型,让人期待。

三、信泰人寿:江南“富家千金”

信泰人寿,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金50亿元。一般老保险公司总部喜欢设在京城,信泰人寿总部设在杭州,股东爸爸是民企,我们且把她看做江南富商“千金”。目前,信泰人寿的分公司将近20个,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活跃的省市。

大陆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一些保险公司,比如恒大人寿、弘康人寿、百年人寿等。

o    恒大人寿出生于2006年,股东爸爸是恒大集团。恒大的房地产项目遍布神州大地,和万科集团、碧桂园这些公司一样,是家喻户晓的大型房企。

o    百年人寿出生于2009年,大股东是万达集团,也就王思聪家的。

o    弘康人寿,成立于2012年,主要通过电商、银保和中介渠道做业务。理赔速度又快,单个案件的保额很高,一个很招人喜欢的公司。

中国加入了WTO以后,外资纷纷涌进大陆。根据当时的监管规则,外资公司和大陆的公司一起开设人身险保险公司,持股该公司的总股份,比例不得超过51%。于是,产生了一大批合资保险公司,比如中英人寿、中意人寿、恒安标准人寿等。

初期进入大陆的外资公司,均是各国老字号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与这些巨头“联姻”的大陆公司,多半又是实力雄厚的国资企业、银行。

一、银行系合资保险公司

2009-2012年,中国银行等五大行,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相继收购了不同的保险公司。比如交通银行控股中保康联,更名为交银康联人寿;农业银行控股嘉禾人寿,更名为农银人寿。从此,这些银行不止做贷款,还开保险公司。

1、工银安盛人寿:中法混血儿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工银安盛人寿。这个2012年出生的混血宝宝,基因优良,家境富裕:中资爸爸是宇宙最大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干爹是中国五矿集团,外资妈妈是全球最大保险集团——法国安盛集团。

2、光大永明人寿:中加混血儿

光大永明人寿,2002年出生,今年16岁。该公司的中资股东,中国光大集团、中国兵器集团、鞍山钢铁集团,尽是些世界500强大企业。加拿大永明金融也是一家老牌金融机构,起家于1865年,已有153年历史。

二、老字号合资保险公司

自古联姻讲究“门当户对”,外资公司来大陆“提亲”,亦是如此。

1、同方全球人寿:书香门第的高富帅

同方全球人寿,2003年出生的中荷混血儿。现任老爸是清华大学的上市公司清华同方,专门搞高科技项目,生意遍布全球五大洲。没听说过清华同方,你总该听说过清华大学吧?同方全球的老妈,则是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跨国人寿保险集团。

2、中意人寿:老妈入行190年

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意大利忠利集团结婚,生下了中意人寿。中意的老爸中石油,赫赫有名的央企,在2018年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位。中意的老妈忠利集团,发家于1831年,专业做保险、资管将近190年。

3、中英人寿:老妈开张300年 家底殷实

中英人寿,股东根基深厚:爷爷是央企中粮集团,家底殷实。中粮集团,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出口公司;老妈,英杰华集团,世界第六大保险集团,一家300年历史的老店。

4、恒安标准人寿:英资背景 匠心出品

恒安标准人寿,2003年成立的保险公司。该公司经营风格稳健,目前有10家分公司。恒安标准,中资爸爸为天津国企;外资妈妈为英国标准人寿安本集团。标准人寿安本集团,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之一,也是英国富时指数公司之一。看一下上证50那些公司,感受一下恒安标准人寿他老妈的实力。

5、瑞泰人寿:值得你重新认识一下

瑞泰人寿,2004年出生,一个14岁的小伙子,爷爷奶奶都是世界500强企业。他爷爷是中国国电集团,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他奶奶是英国的耆卫集团,起家于1845年,现在170多岁了。耆卫集团也属于英国富时100指数公司之一,大本营在伦敦,为亚非欧美洲提供金融服务。

6、复星保德信人寿:中美混血儿

2012年,复星集团成功牵手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生下了复星保德信人寿。

复星集团,媒体朋友评论:赚得不是特别多,但在每个领域都是爷;一看复星的投资版图,就犯晕。保德信,美国最大的寿险公司,1875年开始做保险,拥有140多年历史的金融巨擘。

复星保德信是做寿险的公司,他有个专门做健康险的弟弟,叫复星联合健康。复星联合的重疾险,性价比力压“老五家”产品,连港险都不敢和他比。另外,这家公司的5年期医疗险,在业内口碑较好。

外资保险公司

目前大陆的外资保险公司,常见的如友邦保险、中信保诚、中宏人寿、中美大都会等。

1、友邦保险:大陆有钱人收割机

友邦保险,在港交所上市的一个保险公司,主要活动区域在东南亚。1992年,友邦重返大陆做保险,目前在大陆4个省市有分支。

友邦原来的老妈,叫美亚(AIG),金融大恐龙一只。友邦对外宣传的形象是公司经营稳健。但是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友邦原老妈AIG,却因为卖了太多高风险的债务保险,扛不住压力,几近灭顶。美国政府借了AIG一笔钱应急。为了还债,AIG后来卖掉了友邦和其他一些资产。所以现在的友邦总部在香港,和美国没有了任何关系。

友邦对大陆保险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有两个事情不得不提:给大陆带来保险代理人制度,从此打开代理人的“潘多拉魔盒”;2006年,被质疑重疾条款不合理,引发保户集体诉讼案,倒逼《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出台。从此,保险公司卖重疾险给老百姓,使用规范表中的25种高发重疾时,不敢再出现偷鸡摸狗的东西。

友邦保险筛选代理人的机制,意在把“大鱼”挑出来。平安等公司,准入门槛低,“大鱼”“小鱼”通吃。友邦则提高了门槛,筛选出自带高净值社交圈的代理人, 便于把包装好的高溢价产品推出去。

友邦大陆版重疾险要比港版贵20-30%左右。同样的钱,买同方多倍保这些保障功能更强的产品,可以比买全佑一生(倍呵护)多50%左右的保障额度。

看到这个,友邦同行又要说,友邦是百年老店,同方是小公司容易倒闭之类的话了。AIG当年差点死掉,同方有大陆保险监管体系“护身”。不赘述。

2、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全球救援中的佼佼者

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全球数一数二的保险巨头。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安联就通过合资的形式进入大陆保险业。通过合资,安联目前已获得寿险、财险、健康险等牌照。另外,安联和美亚等公司一样,也是全球救援中的佼佼者。

近期安联总部回应了在大陆开设独资保险公司的消息。具体会给大陆保险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拭目以待。

上百家保险公司无法一一介绍。只想以此文说明,在保险公司这个大家庭里,银保监会才是老子,监管地位不可挑战。各个保险公司都受到同样的监管、同等的法律约束力,行业有严苛的准入条件、周全的过程控制手段,以及有序的清退机制。

各家业务员,没有必要攻击别家公司是否安全的问题。保险公司的经营乃至业务员的销售行为,都在银保监会的眼皮底下。

小老百姓,与其操心保险公司大小,不如多操心有没有找到靠谱的人、买的产品是否适合自己,比较重要。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