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测试7步_渗透测试19篇

hacker|
183

本九年级语文第6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A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皆次当行(háng)扶苏以数(shuò)谏故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以头抢(qiǎng)地耳因屏(bǐng)人曰

D.孤不度(duó)德量力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

2.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B.失期法皆斩(法律,法令)

C.公尝闻天子之怒乎(曾经)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

3.下列各句节奏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将军/宜/枉驾顾之

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分)

①《破阵子》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②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有感于《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写下的热情赞美的诗句是,。

③只恐双溪舴艋舟,。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

5.阅读唐代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达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寂寞、空虚、孤独的感觉,“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幽思。

D.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6.对《出塞》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首句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诗人由眼前的“明月”和“关”联想到秦汉两代曾经有力地抵御匈奴入侵的历史。

B.二句写外族入侵,战士们因抵御外侮而长期不能归家。

C.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赞扬。

D.这首诗的情绪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慷慨而又含蓄,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所特有的风格。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差不多先生传(老舍)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分)

相貌()钱铺()王大夫()

8.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6分)

9.差不多先生也常为“差不多”所害,请你把文章中所写的这方面实例概括叙述出来。(3分)

10.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4分)

11.细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对“差不多”先生持何种态度?为什么要给他立传?(4分)

12.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来。(3分)

三、文言文阅读(22分)

(一)(14分)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颗颐!涉之为王沈沈者①!”……客出入愈益发舒②,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①颗颐!涉之为王沈沈者:啊哟?陈涉做大王真阔气啊!②舒:放纵③颛:同“专”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4分)

⑴辍耕之垄上()⑵怅恨久之()

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⑷之陈()

14.翻译文中加线的两句话。(4分)

15.阅读〖甲文,说说陈涉与佣者的这段对话主要说明了什么。(3分)

16.阅读〖乙文,简析陈涉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3分)

(二)南辕北辙(8分)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者臣来(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之:往,去)D.吾用多(用:用处)

18.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2分)

译文:。

19.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4分)

四、写作(35分)

20.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一首“临江仙”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在这个单元里,我们认识了许多英雄人物,不管是草莽英雄陈胜,还是誓死卫国的唐雎;也不管是礼贤下士的刘备,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头百姓都不乏英雄人物。虽然,时间的长河已淘洗了几多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然而英雄的事迹,英雄的气概却还长驻你我心中。

请你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吧?

请以“,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550。

第六单元B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休祲降于天()先主遂诣亮()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辍耕之垄上()②会天大雨()

③寡人谕矣()④引喻失义()

3.填空。(5分)

①,载不动许多愁。

②《陈涉世家》一文中陈胜、吴广“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的目的是;为突出起义的正义性,采取的办法是。

③《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意思一致。

4.问题探究。(4分)

《陈涉世家》一文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一句,查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断句更好?为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13分)

走是灯笼(刘金生)

总也忘不了小时候的那次经历。

离开姑妈家的时候还是响晴毒日的,走了不到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开始还不觉什么,等雨大了才知道情况的严重。

路边全是庄稼地,没有人家,连一棵树都没有,避雨,是妄想。脚下的土路变成了泥路,每向前迈一步都得做出一个奋力拔腿的姿势。虽然是夏天,雨水浇在身上还是凉凉的,接着就是从心里往外冷。天变暗了,路上没有行人——也许有行人看不见,脸上流着的雨水和眼前的雨幕使我只能看清脚下的一小片地方。还有六七华里的路程。当时的我还只是个身小力薄、刚满13岁的孩子!

我又冷又怕。我想回姑妈家,但想到经过努力才换来的行程再用同样的努力倒回去,我实在不甘心。我想停下来。忽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等是窟窿。”我不知道爷爷说的“窟窿”指的是什么,我甚至记不清爷爷是不是这么说的,我只知道,此时的我如果等,所面临的就是窟窿——我将坠入困苦的深渊!“等是窟窿”这句即时得来的警语,在我的几乎空白的大脑里竟成了惟一的意念。它警示我,不论多么艰难,也不能停下向前的脚步。

记不清摔了多少跤,也记不清是怎么回的家,但在雨中跋涉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等是窟窿”这句话,已经和这个情景凝为一体,成为一条活生生的哲理融进我的生命。它让我明白,不论是顺利的时候还是不顺利的时候,都不能消极地等待,更不能自甘堕落,都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不“等”的经历多了,再回顾当年的情景,在“等是窟窿”之上又多了一层人生的感悟:走是灯笼。是的,当年在雨中的“走”是灯笼,后来所有的决不消沉的“走”也是灯笼。这灯笼就是在朦胧或昏暗中亮在我眼前的希望。

5.文中说“等雨大了才知道情况的严重”,有哪些严重的情况?请简要作答。(3分)

6.“我”在又冷又怕的时候,有过哪些想法?(3分)

7.怎样理解“等是窟窿”这句话?(3分)

8.标题“走是灯笼”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个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三、文言文阅读(40分)

(一)(10分)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9.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0.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起不食待之。B.故人来,方与之食。

C.将军岂愿见之乎?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12.你认为这个小故事中的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是什么?(2分)

(二)多多益善①(12分)

上②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③。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②上:指汉高祖刘邦。③差(cī):高低。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②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③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14.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B.如我能将几何?

C.陛下不过能将十万。D.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5.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2分)

(1)通义:

(2)通义:

16.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17.不善“将兵”的刘邦最终擒获了善“将兵”的韩信,为什么?(2分)

(三)(18分)

〖甲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8.比较阅读两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①甲文中的主要事件可用乙文中的“”这句话来概括。

②“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体现了诸葛亮一贯的外交政策,《隆中对》中有一句话可以为证:。

③甲文中的“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的史实,乙文中是这样表达的:。

④“寄臣以大事”、“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两文中的所谓“大事”指的是。(用乙文原句回答)

19.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6分)

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②臣敢竭股肱之力()

③以俟大举()④夙夜忧叹()

⑤当奖率三军()⑥庶竭驽钝()

20.下列加点的词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咸决于亮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此臣所以报先帝

咸来问讯悉以咨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1.翻译句子。(2分)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译文

22.问题探究。(4分)

①所选的两段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体现了诸葛亮的一片赤忱忠心。你认为选文中的哪些话最能体现他对刘备刘禅父子的忠心?

②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忠”相当狭隘,是一种愚忠,并不值得盲目推崇。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四、写作(3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学习过的许多课文都表达着、表现着作者对“美好”的“感受”。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纯洁;白杨的力争上游,紫藤的万花灿烂,鹤群的团队精神,斑羚的飞渡壮举;三峡的奇丽,石潭的清幽,西湖的朝烟夕岚,满井的山光水色;鲁迅心中的藤野,冰心笔下的纸船,莱蒙托夫的孤帆,玛丽·居里的信念;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毕淑敏的提醒幸福,白求恩的高尚纯粹,邓稼先的忠诚奉献……这一切都融入了我们成长的历程。

现在,请以“感受美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也让我们来表达对“美好”的“感受”吧。

要求:注意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自选内容,自拟文题,字数不少于550。

第六单元A卷答案

一、1.C2.B3.D4.①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③载不动许多愁④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5.A(提示: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6.C(提示: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二、7.xiàng;pù;dài8.①把糖买错;②把省份搞错;③记账不分十、千;④搭火车迟到;⑤请牛医生治病;⑥认为活与死差不多9.上题中④⑤10.因为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11.讽刺、批判;告诫后人差不多的危害12.“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三、(一)13.⑴去;往⑵助词,无义⑶结构助词相当“的”字⑷去,到14.⑴假如有一日我们做官发财了,可不要忘记了我们穷哥们;⑵客人在宫里进进出出,越来越放纵,常常谈论陈涉贫困的故事。15.说明陈涉青年时期的伟大抱负。16.陈涉违背了当初“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背弃原来兄弟,丧失人心,所以失败。

(二)17.D(提示:“用”是“物资”、“财物”之意)18.即使马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19.示例:(做事)方向错了,条件越好,结果越糟。

四、20.略

第六单元B卷答案

一、1.shuò;jiàng;jìn;yì2.①停止;②适逢,恰巧遇到;③明白,懂得;④适宜、恰当3.①只恐双溪舴艨舟②先威众耳;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③陟罚臧否,不宜异同4.后者较好。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说明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

二、5.无处避雨;路难走;天气冷;天变暗;路程远;年纪小。6.想回姑妈家,但不甘心;想停下来,但忽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7.不能消极地等待,更不能自甘堕落。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否则将坠入困苦的深渊。8.比喻。灯笼是朦胧或昏暗中亮在行人面前的希望,当人陷入困境的时候,只有不停地“走”下去,才会给你带来希望。

三、(一)9.①使,派;②才;③自己,指吴起;④诚信,讲信用10.D11.老朋友到了傍晚还不来,吴起没有吃饭等他(来)12.诚实守信

(二)13.①曾经;②被;③带领;将官、将军14.C(其他词的古义是:A.在闲暇时;B.多少;D.……的原因)15.①“不”通“否”,否定副词。②“禽”通“擒”,擒拿,活捉。16.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17.韩信善“将兵”却不善“将将”,而刘邦不善“将兵”却善于“将将”。“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三)18.①临崩寄臣以大事;②外结好孙权;③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④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9.①通“嘱”,嘱托;②辅佐;③等待;④早;⑤鼓励,勉励;⑥平庸的才能20.C21.政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处理裁决。22.〖甲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四、23.略

24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节选)导读

一、内容概括

《罪与罚》的故事说的是俄国彼得堡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辍学了,他心中形成了人可以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的理论。他得知,妹妹为支持他的学业打算嫁给她不喜欢的律师卢仁。为了成为“不平凡的人”,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定实践自己的理论,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杀人后,拉斯柯尔尼科夫病倒了。为逃避惩罚,他与警察周旋。其间结识了马尔美拉陀夫的大女儿索尼雅,并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贫苦的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索尼雅是妓女,受尽屈辱,但心灵纯洁。在索尼雅的感召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皈依上帝,向警察自首。他被判苦役,索尼雅随同他一起前往西伯利亚。本段选文选自《罪与罚》第五卷中索尼雅劝说拉斯柯尔尼科夫去自首的情节。

二、 作者简介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俄国作家。出生在莫斯科,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踏上文坛,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而后完成中篇小说《双重人格》、《女房东》和《白夜》等显示出心理分析的才能。1849年,受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影响,参与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被判苦役和流放西伯利亚10年,受尽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世界观发生变化。获释后的过渡性作品有:《舅舅的梦》、《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和《死屋手记》。1860-1870年代,办过刊物《时报》和《时代》,出国旅行后写过《冬天记的夏日印象》等作品。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是其创作社会哲理小说的初步尝试。而后创作的《罪与罚》等5部长篇小说给作家带来了世界声誉。《白痴》通过娜斯塔西娅和梅什金等形象,揭示了金钱势力的渗透导致道德感情沦丧、家庭纽带断裂、美被亵渎和毁灭。《群魔》表现出作家对人类精神悲剧的深沉忧思。《少年》触及了“偶和家庭”的主题。《卡拉马佐夫兄弟》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的和哲学的问题。深刻反映了导致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的时代悲剧。其间,还陆续发表了一组体裁新颖的《作家日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人性内涵的发掘相当深刻,对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社会中人们的疯狂和绝望的变态心理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小说情节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性。

三、 《罪与罚》的主题

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国城市贫民的悲惨境遇,并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主题。这是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既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的、有正义感的青年;同时又病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主人公根据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创造了一种“理论”:人可以分为“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两类。前者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为所欲为;后者是平庸的芸芸众生,是前者的工具。小说真实地揭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的内核,这种理论尽管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抗议,但却是无政府主义的抗议。它不仅不能使主人公获得梦寐以求的穷人的生存权,反而肯定了少数人奴役和掠夺他人的权利。小说写出了这种“理论”破产的必然性,指出了它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实质。作品选段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通过犯罪来测试理论后悲剧,并显示:一个人如果无视传统和社会准则,就会导致道德的堕落和精神的奔溃。最高的审判不是法庭的审判,而是道德的审判;最严厉的惩罚不是苦役的惩罚,而是良心的惩罚。不过,作者对这一“理论”的批判始终停留在伦理道德和宗教思想的基点上,把主人公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是他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并为他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与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索尼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通过苦难净化灵魂的思想。

四、《罪与罚》选段显示了作家“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巨大才华

小说中由主人公双重人格构成的结构中心对总体布局起了重要的制约作用。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的肯定与否定之间。犯罪前,前者渐占上风;犯罪后,两者呈紧张的相持状态;在残酷的现实和道德惩罚面前,主人公终于否定了自己的“理论”。主人公的心理冲突与小说中的哲学和伦理道德问题的探索,与“无路可走”的苦难基调的形成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小说跌宕起伏,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的情节进程只用了十二天时间。此外,作品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这就使在一般小说中由作者叙述的客观现象更多地转入了主人公的视野,使通常的作者叙述成为了主人公的叙述和对话的内容,由此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意识相对地变成了客体,而以往的客体则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有独立意识的主体。这种艺术上的创新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五、《罪与罚》节选的内容

这段选文集中地展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索尼雅的追问下,逐渐认识和剖析自己犯罪原因的过程,最终揭示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所信奉的“超人哲学”是他杀人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揭示出了他内心痛苦的原因所在。索尼雅则代表着一种基督救赎精神,而救赎的方式则是放弃犯罪理论,犯罪的人自己承担罪责,在像基督那样在苦难中获得精神的“升华”。

六、艺术特色

在艺术上,选文也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点:人物性格的双重性表现、对话的激烈性展示和作者主观情感的强烈表达等。

高中语文集体备课计划

在新的学期开始前,做好每一个备课计划,有利于提高你的教学质量。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集体备课计划划以供大家学习。

 高中语文集体备课计划(一)

一、了解教学进度:各组员都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二、期中考试复习:

1、考试范围:必修一全册,侧重专题三、四,打“*”的课文本次考试不作要求。

2、命题要求:以考查课本知识为主

(1)字音、字形以课下注释为主,要求复习时加强。

(2)默写8分,不分选做题,要告知学生。

(3)阅读理解:课内2篇(文言文+现代文)、课外1篇(现代文)。

三、作业批改情况反馈

1、要重视 作文 训练和批改,大作文要求全批全改且有眉批、总评,分数。小作文可简略批

改。(本次调查结果:王学志:大作文3次,小作文3次;陈林芳:大作文2次,小作文4次;

兰帆:大作文3次,小作文4次;傅强:大作文2次,小作文2次;吴洗灵:大作文4次,小作文5次;季海静:大作文3次,小作文5次。)

2、下发的世纪金榜配套练习和本组自编的一课一练资料要充分利用好,不可废置。

四、教案书写

1、教学进度、学情分析、教学设想与 措施 都得写上。

2、不管是写简案还是详案,各环节必须齐全。要有三维目标,重难点,板书设计,导入,

授课过程,小结,作业布置,教后 反思 。试卷张贴不能是空白,课型要求多样,要有新授

课、复习课、试卷分析课、作文讲评课等。

五、语文组博客建设

要求各组员按时上传集体备课教案(王学志还未上传,要求本周三前必须上传), 美文欣赏

要求一学期每人至少上传2—3篇(吴洗灵、傅强各已上传1篇)。

六、资料编写

必修二专题一王学志编写,要求期中考试前编写完毕并引发。

高中语文集体备课计划(二)

一、基本情况分析

初三语文备课组共有成员12人,年轻教师,虚心好学,干劲足;老教师, 经验 丰富,工作扎实,有利于团结学科队伍,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促使本组的集体备课在稳定与创新中有序的进行。

二、集体备课的目的

备课组的教师要认真面向中考方向,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落实教学常规,集思广益,力求本备课组教师授课水平不断提高,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使初三语文教学质量有保证。

三、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

每周五上午,第4、5节课。地点:初中办公楼212办公室。

四、参加人员

本组全体语文老师:李锦奎、孙宏丽、高洁、刘富国、李明芹、宋娟、李华、杜娟、赵芳、__红、马雅楠、王书贤,共12人。

五、备课要求

1、每次集体备课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积极准备材料并做好记录。

2、保证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主讲人备好集体备课说课,备课组教师要力求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确保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

3、集体备课要实行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并在备课和集体讨论中体现出:知识点、能力点、重难点、 教育 渗透点。

4、集体备课中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重点难点;备作业练习。并做到:研究难点突破,研究教法学法,研究考查 方法 。

5、在备课中要做到: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备课内容,统一测试内容。

6、搞好先周备课,使集体备课发挥实效。

7、备课组长制定出本组工作安排表,统筹安排,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8、备课组内资源共享,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与个性,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使初三语文组成为一个团结、温暖、创新、进取的团队。

四、 工作计划

1、本学期共19周, 清明 、五一、端午放假、体育中考、三次模拟考试,占时约两周,自由复习一周,授课剩余时间约16周。

2、本学期教学内容为:系统复习七上——九下全部语文课程,历经三轮复习。

3、教学内容为:课标内的16篇文言文和34首古诗; 说明文 、 议论文 、小说、 散文 等现代文阅读;字词;语法修辞;综合性学习;名著;作文。

4、本学期共有两次模拟考试,大体时间分别是:第一次:4月上旬,第二次: 5月中旬。

5、教学进度:1—10周,即到4月中旬左右,完成第一轮复习。

11—16周,即到5月中旬左右,完成第二轮复习。

17—18周,即到6月中旬左右,完成第三轮复习。

 高中语文集体备课计划(三)

一、意义和目的

教师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智慧和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资源共享合作互动的有效途径。为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集体备课制度。

二、集体备课责任人:备课组长。

三、集体备课程序

1、集体备课前:各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先转眼教材进行自备,写出简案,为集体备课交流做好准备。

2、集体备课时:备课组长首先检查个人备课的情况,然后按课时由主备教师主讲,一项一项的研究,也可以指名发言,其他老师再讨论补充。

3、集体备课后:主讲教师负责写成详案、制作课件,其他教师协助整理打印课堂训练题。教案中不要老师抄题,更不要教师解答,但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要详细。主备教师要负责吧打印好的教案分发到每位教师手中,电子课件要与其他老师分享,并把电子教案、课件上传到备课组的博客上同时链接到海桂教研网中。各任课教师拿到电子教案、课件后腰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再做整改,整理出适合本教学班的教案和课件。

四、集体备课的要求

1、重点研讨以下问题:

(1)钻研教材时碰到的疑难问题;

(2)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3)学生自学后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4)如何针对问题点拨、归纳。

2、在讨论的基础上,备课组长 总结 ,尽可能做到六个统一:

(1)统一划分课时;

(2)统一确定没课时的学习目标;

(3)统一自学指导,包括自学思考题和检测题;

(4)统一学习自学后可能出现的疑问问题及解决方法;

(5)统一课堂作业;

(6)统一日日清,周周清验收作业。

3、实行“教案送审制”。规定:备课组必须提前备好一个星期的功课,并于每周星期五上午放学前送教务处审查。教案不送审或迟送审,见一次少发备课组长30元津贴。

4、语文要有作文备课,高三要有复习教案。

5、每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要安排记录人对备课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作为科组活动记录按时上传到备课组的博客中,以便学校教研室及时检查。不及时上传活动记录每次扣发备课组长10元津贴。

6、集体备课每周至少一次,教师必须按时参加,不得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集体备课时教师要积极参与研讨,不做任何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参加集体备课者按正课标准发放课时津贴,银私事实在不能参加时必须向教务处作出书面请假,科组长、备课组长无权批假。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每周按两课时标准发放津贴;因私事或因病请假不参加集体备课者,一次少发20元;凡无故不参加集体备课者,一次少发100元,一学期累计达三次者,下学期教务处将不安排工作。

7、备课不认真,随意从网络、资料中下载抄袭者,见一课时少发10元津贴。

8、每讲授完一章(或一单元),备课组要集体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 教学方法 。

(期末教务处教研室要根据实际对备课组工作进行评估,评选出优秀备课组并予以奖励。)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导语:《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文言常识。

2、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教学方法: 合作中探究,探究中竞赛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学习跨越千古,纵横千里,这不,我们刚刚离开春秋的战场,很快就进入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不听曹刿论战争;我们要陪同邹忌一起去劝谏威王,学学他的劝人方法。

二、我问你答——读通文字(多媒体展示)

闯关一:必答-检查预习。

1、赛读。(能反串得1分,每出现一处读错的地方扣1分)

2、释词。(给对方组出5个你认为能难住对方的词语,1个1分)

3、译句。(老师抽查)

4、《战国策》常识知多少?(老师抽查)

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 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其体例为 ,全书共 策,着重记录了 。

明确:刘向 国别体 12 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三、我们探究——读懂文意:(多媒体展示题目)

闯关二: (抢答:言之有理就得分,有理有据 得2分)20

1、解释文题: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课文在写法上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你能用“三”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讨论板书)

3、分析人物形象:

(1)、说说“邹忌”:(多媒体出示:人物参考: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kūn)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多媒体出示)思考:邹忌为什么劝谏?怎样劝谏?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明确:供你参考: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重点分析“三比”(并板书):

问题①:文中的“三比”可以理解成哪几种“比”呢?

讨论明确:可组成“对比”:家庭小事和国家大事形成对比,以小见大,小事中寓大道理。

还可组成“类比”:邹忌、齐王都是人,两人身份地位都很高,两人都有受蒙蔽的事,形成同类比较,邹忌的切身体验更容易让齐王接受。

还可组成“暗比”:妻、妾、客喻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小家喻国家。形象具体,真切自然。

还可组成“排比”:邹忌的话构成排比,使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问题②:“三比”中,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谁?

讨论明确: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受蒙蔽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王的权威。这样,就使齐王在得意于自己位高权重的同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他的劝诫,劝得很委婉。

(2)、谈谈“齐王”(多媒体出示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思考:齐王如何纳谏?纳谏结果如何?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我从 看出,齐王是个 人。

讨论明确:(多媒体出示)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四、我要练练——中考题型:

(闯关三:风险题,答对加分,答错减1分)

(一)、中考题型语言方面需注意:

1、请用/标出停顿:4分

①.今 齐 地 方 千 里

②.我 孰 与 城 北 徐 公 美

2、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暮寝而思之( )

②今齐地方千里( )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提示学生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3、翻译句子: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王之蔽甚矣

提示学生:倒装句和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二)、中考题型内容方面举例:

4、你认为邹 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分)

5、你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2分)

明确: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6、附加题:

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可以从领导者、被领导者、普通人角度考虑)6分

仅供参考: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总结齐读古人谏言。(多媒体展示)

五、布置作业:(见学案)

板书: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1节):三问、三思↓ (2节) 三比 ↑(3节):三赏、三变→(4节)

对比 ↓

类比 皆朝于齐

暗比

排比

(委婉)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习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暗示或劝告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一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备与抱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备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毕竟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须顾及很多东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表明邹忌的聪明。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寻找答案。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解,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③书中常用巧妙生动的譬喻说事,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

三、课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该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那就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

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翻译情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语法知识:①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则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情况的呢?“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常常看见“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较厉害?这是比较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部分呢?要找出谓语部分,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达习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应该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的接触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其它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专门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知识的系统积累)。

③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定句。这里应该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该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一个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如果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④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判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判断句是谓语后面直接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判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义,解释一些重点的字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②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

5、讨论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

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奥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容易接受。

6、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

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7、讨论说话艺术(略)

8、总结全文

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网络安全工程师一般要学习哪些课程啊?

1/开发篇240课时(预计一个月)

此阶段主要侧重于培养学员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对各大平台各个操作系统有一个整体性认知,迅速建立起较高的计算机素养,并形成对于信息安全核心思想的初步探索及认知,为后续专项课程的学习建立起全局高度,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

第01周_前端开发   48课时     HTML CSS

第02周_项目周     48课时     JavaScript 贪食蛇项目

第03周_后端开发   48课时     PHP编程与MySQL数据库

第04周_常用框架   48课时     ThinkPHP框架

第05周_项目周     48课时     完成一个基于ThinkPHP框架的博客

本阶段产出项目:网页版贪食蛇游戏、一个带有房间概念的网页版的聊天室、基于ThinkPHP的博客与分析报告等。

2/安全篇576课时(预计两个半月)

本阶段以 PTES 渗透测试指南为引入点,详细讲解了渗透 测试领域内的高级技术,包括内网渗透以及代码审计技术,并 对内网渗透专门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实战指导,使得学生们充分 掌握内网权限提升、横向移动等技术。

第06周_操作系统与网络基础     48课时   Kail linux使用与常用网络协议与网络模型基础

第07周_WEB漏洞利用基础     48课时   Web信息收集与CSRF/SSRF/XXE/RCE/点击劫持等漏洞详解

第08周_OWASP TOP10解读   48课时   OWASP Web TOP10漏洞解读

第09周_实战周                48课时   CTF拿flag及CMS网站系统GetShell

第10周_网络运维              48课时   Windows/Linux安全运维详解,网络协议详解与无线安全

第11周_应急响应              48课时   Windows/Linux病毒分析常用技巧,服务器巡检应急响应实战

第12周_等级保护              48课时   常用安全产品介绍,风险评估与等保2.0制度介绍

第13周_高级渗透测试技术      48课时  PTES渗透测试指南、威胁建模与缓冲区溢出攻击

第14周_代码审计              48课时  CMS代码审计详解,ThinkPHP框架漏洞分析

第15周_内网渗透              48课时   内网渗透技术,内网横向移动秘籍等

第16周_实战周                48课时   内网渗透技术实战

第17周_总复习与考试          48课时   总复习、考试、面试指导

本阶段产出项目:渗透报告、代码审计报告、应急响应报告、内网渗透报告。

3/底层篇192课时(预计一个月)

本阶段带领同学们从学习 Android 开发开始,深入讲解有 关 Android 逆向与分析的基础知识,使得同学们能够以最快的 速度掌握网络安全工作流程中涉及到的 Android 应用分析技巧。

第19周_Java基础           48课时   Java基础与Java常用库的使用

第20周_Android开发基础   48课时   Android SDK基础与界面设计与组件与消息机制

第21周_Android安全       48课时   Smali语法详解、Android逆向、Smali动态调试等

第22周_项目周             48课时    Android安全审计与报告编写

本阶段产出项目:移动端安全审计报告。

向日葵为什么向着太阳?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光线的影响。

首先向日葵会分泌出一种生长素,这种生长素有刺激植株茎干上的细胞分裂、生长的能力,多聚集在向日葵茎干上背光的部分,生长较快,而向阳的一面茎干就会生长较慢,所以导致向日葵总是朝向太阳。其次由于向日葵花盘较重,植株茎干承受能力有限,当植株的茎干开始向阳生长之后,它的花盘就会因为重力的作用弯向太阳的一面。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